年轻(男性和多个危险因素者,冠脉狭窄进展最快,全球最大的冠脉病变进展研究)
在患者水平上,12.9%的患者中至少有1个节段进展,9.8%患者至少有1个节段血运重建,6.5%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伴血运重建病变。
阜外医院也有研究表明,年轻冠心病患者的冠脉非靶病变快速进展的风险最高。
在年轻患者和女士中,危险因素对冠脉狭窄进展的影响最大,有危险因素的年轻女士狭窄进展风险最高。
在没有危险因素的患者中,仅0.6%的病变进展,每1000个节段每年仅0.36个病变进展。
安贞医院一项针对3 071例患者的分析发现,1 541例(50%)患者非靶病变进展(病变狭窄程度由原来的<50%增加至>75%),第2次住院LDL-C水平较高和不规律服用他汀与病变进展相关。
尤其对于年轻、男性、有多个危险因素和近端病变的患者,应当给予强化药物治疗。
近期,一项来自瑞典的研究通过一系列冠脉造影发现,如果一个人没有心血管危险因素,冠脉粥样硬化往往进展很慢。而左前降支近端和中段病变进展最快,男士和糖尿病患者进展风险增加2倍。
但≥4个危险因素时,8.1%的病变进展,每1000个节段中每年4.01个进展。
作者表示,该研究在该类研究中规模最大、随访时间最长,也是唯一在全国真实环境中纳入所有接受冠脉造影患者的研究。
就病变位置而言,左前降支中段和近段的狭窄进展率最高。男士和糖尿病患者的冠脉狭窄进展风险增倍。
对斑块进展影响最大的特定危险因素依次为:单支病变、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
青年(<45岁)、中年(45~<65岁)和老年(>65岁)患者病变快速进展(中度狭窄病变进展>10%,或轻度狭窄病变进展>30%)的比例分别为20.7%、15.6%、12.1%。
作者表示,患者的危险因素和病变水平可以结合起来,预测冠脉病变进展的自然过程并预测事件。
研究入选了1989~2017年瑞典全国首次进行冠脉造影的患者,其中24.8万例患者266万个冠脉节段病变狭窄<50%,在15年内又再次进行了造影或接受临床随访。
来源:
在平均6.6年随访时,共重复进行了6.9万次冠造,发现有26 644(2.6%)的病变进展为狭窄≥50%,其中有16 298(61.2%)接受了血运重建。
[1]On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 Longitudinal Nationwide Serial Angiography Stud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7 Oct 2022
关于冠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往往来源于尸检、冠脉造影和冠脉CT。比如,在参加伊拉克战争的平均年龄26岁的士兵中,8.5%有病变进展,但样本量较小。
在该研究中,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4岁,58%为男士。12.3%合并糖尿病,41.5%合并高血压,55.2%合并高脂血症,16.0%吸烟。
残余胆固醇、Lp(a)和炎症,增残余心血管风险!阜外医院李建军等研究
降低“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后,如何解决残余心血管风险还是个问题。目前,残余胆固醇、脂蛋白(a)[Lp(a)]和炎症水平被认为是主要的残余心血管风险因素。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建军、刘慧慧等进行的研究显示,这三者水平升高的“组合拳”增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研究者表示,该研究提示纳入残余风险因素进行评估是改善极高危人群分层的较好的策略。Lancet研究称,脑出血恢复后仍可使用阿司匹林
近日,Lancet杂志报道的RESTART试验,为老药阿司匹林扳回一局:支持阿司匹林用于脑出血的二级预防。RESTART试验共纳入122家医院537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预防闭塞性血管病且发生脑出血中位76天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发生脑出血后立即中断抗栓治疗,这些患者均在脑出血发生后存活至少24小时。中国慢阻肺死亡病例占全球三分之一!CDC周脉耕等研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等近期发表的数据显示,1990~2019年,我国慢阻肺死亡率显著下降,但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增加了近2/3。据估计,2019年中国新诊断慢阻肺病例占全球的24%,中国慢阻肺死亡病例占全球的三分之一。杨进刚阜外2023-09-28 09:17:010000中国台湾学者提出,房扑患者的抗凝策略不同于房颤
中国台湾长庚医院组发布的最新研究表明,单纯心房扑动(房扑)患者的缺血性卒中风险明显低于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而且房扑患者只有在CHA2DS2-VASc评分为5~9时,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显著增高。美国研究称,睡眠不规律,让人肥胖加”三高“
DiabetesCare杂志一项研究发现,不规律的睡眠、起床以及就寝时间会使人更容易患上肥胖、高胆固醇、高血压、高血糖等代谢紊乱。研究者指出,许多以前的研究已经表明睡眠不足与肥胖、糖尿病和其他代谢紊乱的高风险之间的联系。该研究则表明,即使校正了睡眠时间和其他生活方式因素,每晚就寝时间以及每晚的睡眠时间有一个小时的差异便会带来高达27%的代谢异常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