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静脉穿刺位点过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和股动静脉瘘防治的阜外经验)
(2)静脉穿刺使用经典 Seldinger 法更合适,如需改良穿刺,考虑使用 21 G 针,这样更容易穿透静脉壁,建立通路。
12例患者穿刺点均位于股总动脉分叉下方,均行开放手术治疗,手术中位出血量为 105 ml,手术成功率 100%。术后出现淋巴漏 1 例,保守治疗痊愈。
这12例患者中位年龄60岁,男性7例,11例因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行射频导管消融术所致,例行右心导管造影所致。
随着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介入相关的并发症逐渐增加,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和股动静脉瘘较为常见。
研究者分析假性动脉瘤合并股动静脉瘘出现的原因,除了穿刺位置过低外,还有其他两个原因:

(2)穿刺血管正前方:部分术者穿刺过程中,一次穿刺未成功,习惯穿刺针位于皮下,左右方向尝试穿刺寻找动静脉,该方式容易经侧壁穿刺,并且可能出现动静脉瘘。
该类病变往往位于股浅动脉,研究者建议优先游离出股总、股深动脉,瘤体的大小及血肿影响股浅动脉远端及股静脉的游离,控制股动脉近端后可考虑全身肝素化,阻断股总、股深动脉,破瘤而入,进而瘤腔内游离出股浅动脉远端。
(3)超声引导下穿刺:超声引导下可以清楚看到动静脉解剖情况,明确穿刺进入静脉位置,能减少 60% 左右的静脉穿刺并发症,有条件可以作为首选的穿刺方式。
治疗上,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治疗方式逐渐过渡到超声引导下压迫或凝血酶注射治疗,并成为该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案。
12例患者均无心脑血管并发症,术后30 d无手术相关死亡,术后随访1个月,无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复发。
所有假性动脉瘤最大直径中位值为 5.4 cm,超声测量瘘口大小中位值为 2.4 mm。
研究者指出,股静脉穿刺位点过低是引起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股动静脉瘘的主要原因;手术治疗安全、有效。
所有病变均因穿刺股静脉导致,且动脉破口均位于股浅动脉。
(1)压迫方式不当:研究者发现,如术中出现股动脉受损,动脉压迫时需对进入动脉点位置加压,如压迫位置处于穿刺点远端,近端压力反而增加,继而形成假性动脉瘤。
减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股动静脉瘘的发生,改进方式可考虑以下几点:
外科术后中位住院天数为 10.5 d,其中 1 例患者术后因淋巴漏住院 43 d。
(3)穿刺角度不当,穿刺角度 45°~60°进针,皮肤进针点与血管进针点相对移位少,更容易定位及压迫,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可能也更低。
手术适用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合并血肿压迫、血流动力学障碍等患者。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沈晨阳、张永保等总结了12例股静脉穿刺导致的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股动静脉瘘的发生原因及处理策略。
(4)抗凝治疗可能对假性动脉瘤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可能导致动静脉瘘长期不闭合。围术期调整抗凝治疗方案可能会使患者获益。
(1)穿刺股总动脉及股静脉:股总动脉、股静脉后方为股骨头,穿刺后压迫较容易成功,并且该部位动脉、静脉基本处于平行位置,不容易出现动静脉瘘的情况。
晚期肾病,可用这种利尿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
晚期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中高血压通常控制不佳。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在高血压控制不佳的晚期慢性肾病患者中,与安慰剂相比,噻嗪类利尿剂氯噻酮治疗在12周时改善了血压控制。研究纳入160例4期慢性肾病和高血压控制不佳(经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患者,其中121例(76%)患者患糖尿病,96例(60%)患者服用攀利尿剂。1.6万人东风-同济队列研究显示:每晚卧床≥9小时增加肾衰风险?
年纪大了睡不着,很多人常常会早早上床多窝一会儿酝酿睡意,但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张晓敏等进行的东风-同济队列研究提示,每晚躺在床上的时间≥9个小时,会增加肾功能快速下降风险。研究显示,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与每晚躺在床上的时间7个小时到<8小时者相比,卧床时间≥9小时者肾功能快速下降风险增加18%。高血压,不是富贵病!JACC研究
近日,JACC一项研究显示,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中受教育程度最低和最贫困人群中,高血压较为流行。研究者认为,中低收入国家最贫穷的人群通常被认为从事大量体力劳动而超重或肥胖少见,但衰老和污染等其他风险因素并没有放过他们,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了高血压发病率较高。杨进刚阜外2023-09-29 12:46:49
0000PracticeUpdate网站年度心血管领域热点:握力、痴呆、冠脉CT新研究上榜
昨日,我们看了AHA/ASA的年度十大研究,今天我们看看PracticeUpdate网站请专家点评的几项重要研究。PURE研究:握力比收缩压更能预测死亡5月13日,《柳叶刀》发表了PURE研究的一项分析结果,这个研究主要是看手,当然不是看手相,而是看手的握力。在研究中,社区居民会按照提示,用手紧握测量仪测量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