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222

左束支阻滞心衰患者(左束支起搏优于双室再同步化治疗,JACC刊登南京医大一附院邹建刚和阜外医院樊晓寒等RCT研究)

杨进刚阜外杨进刚阜外2023-09-30 13:32:020

本刊一项Meta分析表明,左束支起搏治疗慢性收缩性心衰患者有效、安全,可能会成为CRT的一种替代方案。

研究主要终点为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LVEF较基线变化值(ΔLVEF)差异,次要终点包括6个月超声反应率及超反应率,NYHA等级、6分钟步行距离、NT-proBNP变化差异等。

安全性方面,BiVP-CRT组1例患者围术期出现气胸,LBBP-CRT组1例患者因LBBP失败交叉至BiVP组后出现左室冠状窦电极脱位,随访期间两组患者起搏参数均保持稳定,无心衰再住院事件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

手术过程中,LBBP-CRT组有2例患者由于电极无法拧入间隔和电极拧入后无法纠正LBBB而交叉至BiVP-CRT组;BiVP-CRT组有4例患者因为冠状窦插管失败、左室电极阈值高、膈神经刺激等原因交叉至LBBP-CRT组。

2019~2021年期间,两家中心连续筛查73例患者,最终入选40例LBBB、LVEF≤40%,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并1:1随机分至LBBP-CRT组(n=20)和BiVP-CRT组(n=20),术后每3个月随访一次,共随访6个月。

次要终点方面,LBBP-CRT组的左室收缩末容积变化更为显著;NT-proBNP水平多降低了1071.8 pg/ml;LBBP-CRT组超反应率显著高于BiVP-CRT组(65.0% vs. 42.1%)。

该研究是由中国学者独立自主完成的全球第一个双中心、前瞻性、头对头比较LBBP-CRT和BiVP-CRT临床疗效的RCT研究。

近日,JACC杂志刊登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邹建刚教授和阜外医院樊晓寒教授的合作研究则证实,对于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心衰患者,应用左束支起搏(LBBP)进行再同步治疗(LBBP-CRT)策略,相比于传统的BiVP-CRT,可更显著改善左室射血分数(LVEF),促进左室逆重构。

术后随访3个月时,LBBP-CRT组LVEF值提高了16.5%,BiVP-CRT组提高了11.6%;术后随访6个月,LBBP-CRT组LVEF提高了21.1%,BiVP-CRT组LVEF提高了15.6%(P=0.039)。

来源:

与此同时,研究者也指出本研究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且主要终点不包括全因死亡和(或)心血管住院等硬终点事件,因此LBBP-CRT能否给患者带来临床硬终点获益仍需开展更大规模、随访时间更长的RCT研究予以证实。

对于合并有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心衰患者,目前多个国际心衰和起搏指南建议通过双室起搏(BiVP)实现双室电机械同步化的心脏再同步治疗(BiVP-CRT)。

[1]Yao Wang, Haojie Zhu, Xiaofeng Hou, et al. Randomized Trial of Left Bundle Branch vs Biventricular Pacing for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J Am Coll Cardiol. 2022, 80 (13): 1205-1216.

作者认为,该研究预期将改写指南对LBBP-CRT的推荐等级。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