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临界病变(该评估缺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发浙大医学院二附院王建安与韩国学者研究)
注:主要终点为随机分组后24个月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或任何血运重建组成的复合终点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随访24个月期间,FFR组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8.1%,IVUS组为8.6%(P非劣效性=0.015),此外两组患者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估结果相似。
8月31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浙大医学院二附院王建安与韩国首尔大学医院Bon-Kwon Koo牵头进行的FLAVOUR研究结果。
葛均波院士认为,该研究再次证实,FFR指导可有效减少血运重建的比例以及支架植入数量,显示出以FFR为代表的生理学工具,在评估患者缺血状态中的重要指导价值。
其次,FFR与IVUS是生理学和影像学检查的代表工具,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与更多生理、影像工具的出现,如以基于冠脉造影、IVUS、OCT衍生的功能学评估技术,两者呈现出在未来的融合趋势,这些工具能否兼具不同维度的优势进而给予更为全面的评估信息,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期望?
研究显示,FFR组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治疗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IVUS组(44.4% vs. 65.3%)。
研究者以1:1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FFR指导或IVUS指导下评估是否行介入治疗以及判断介入成功率。
图1 随访24个月两组累积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
两组接受介入治疗治疗患者以及药物治疗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相似。

同时,研究也考虑斑块易损性与局部血流动力学对于治疗策略的影响。
FFR组的患者若FFR≤0.80则行介入治疗;IVUS组中,行介入治疗的标准是最小管腔面积 (MLA)≤3 mm2或MLA在3~4 mm2且斑块负荷>70%。未接受介入治疗者继续接受药物治疗。
但他也认为,研究仅纳入冠脉造影临界病变的患者,而两种工具在更为严重的病变分型中是否具有可类推的指导价值,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该研究发现,冠状动脉中度狭窄患者中, 对于包括24个月死亡、心肌梗死及血运重建组成的复合终点,血流储备分数(FFR)评估和指导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不劣于血管内超声(IVUS)。

研究者进一步在年龄、性别、糖尿病、是否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左前降支靶病变和多支病变等进行的亚组分析,均未发现明显交互性差异。
来源:Bon-Kwon Koo, Xinyang Hu, Jeehoon Kang, et al. Fractional Flow Reserve or Intravascular Ultrasonography to Guide PCI. N Engl J Med,2022; 387:779-789.
这项前瞻性、开放标签、随机试验最终纳入中韩18个中心1682例待评估行PCI患者,患者冠脉造影提示冠脉狭窄程度为冠脉造影临界病变(40%~70%)。
美国心脏协会中年心血管健康指导:40岁后心脏健康有四点建议
近期,美国心脏协会官方网站刊登文章称,即使在40、50、60岁,甚至年龄更大的时候,开始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不算晚。文章称,在生命中任何时候选择健康生活方式,都会让你在年龄的增长的同时保持健康。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费因伯格医学院预防医学副教授NorrinaAllen说:“我们在生活中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有长期的影响。”中年是关注健康的时候了,为了现在,也是为了将来。1、按时体检心衰防治有五件小事!JACC综述
对于一颗衰竭的心脏,当前不断发展的药物治疗和器械治疗无疑可起到很好的改善,不过随着人群的寿命越来越长,不良生活方式越来越流行,仅仅左手靠药物右手靠器械,就不够了。JACC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就特别强调了心衰的生活方式防治。文章指出,虽然“三高”有药对付,但心衰的患病率还是不断上升,这提示还是需要从“三高”的上游,即不良生活方式早早做个了断。肥胖:促进心衰发生贵州省人民医院学者破解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后血小板骤降谜团
贵州省人民医院刘晓桥等研究表明,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后发生血小板急剧减少与机体器官出血仅见于巨大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其中封堵器两端的高压力差是主要原因。研究显示,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组的患者没有出现血小板重度降低,以及机体器官出血时间。而动脉导管未闭组患者有7.74%出现血小板计数重度降低,3.87%出现机体器官出血,且仅发生在巨大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