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高血压患者(控制率不足40,中国超6万患者分析)
尽管80.3%的高血压患者知道自己有高血压,但治疗率仅55.8%,控制率仅39.9%。即便在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治疗控制率也仅为46.2%。
根据2018年中国高血压指南诊断标准(≥140/90 mmHg),在该研究纳入的60 390例房颤住院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为66.1%。
值得注意的是,在血压 ≥160/100 mmHg的患者中,高达51.2%仅服用一种降压药。而我国高血压指南明确建议,该类患者需要采用≥2种一线降压药物联合治疗。
2015~2019年,我国房颤住院患者中的高血压患病率从65.5%上升至66.8%,而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治疗控制率则呈下降趋势。
在该研究中,房颤患者的中位年龄为70岁,其中54.3%为男士。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一项分析该院心内科住院的831例高血压患者中发现,有32.7%合并房颤,其中有10%为新发房颤。

一项纳入中国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改善-房颤(CCC-AF)项目236家医院6万余例房颤患者的研究发现,在我国房颤住院患者中,近2/3有高血压,但其中仅四成血压得到了控制,说明我国房颤患者的高血压管理需要进一步改善。
研究者指出,该研究是迄今为止首个关注我国房颤住院患者高血压状态的研究。表明合并房颤的高血压患者需要有一个标准化的血压管理策略,以降低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
[1] Prevalence,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rates of hypertension in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in China: Findings from the CCC-AF project. Front Cardiovasc Med. 2022 Aug 1;9:970787.
如按照2017年美国高血压指南诊断标准(≥130/80 mmHg),我国房颤住院患者中的高血压患病率则为79.3%,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降至21.2%和16.7%。
在本次入院前,患者最常用的降压药物为β阻滞剂(55.9%),其次是钙拮抗剂(34.5%)和利尿剂(25.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的应用率为41.9%。
来源:
相对年轻(18~44岁和45~54岁 vs. ≥75岁,OR=2.09)、农村医疗保险(OR=1.36)、饮酒(OR=1.08)、有心衰病史(OR=1.23)、瓣膜性房颤(OR=1.22)、初次诊断为房颤(OR=1.18)、永久性房颤(vs. 阵发性房颤,OR=1.16)患者高血压未控制的可能性较高。
除了考虑与高血压未控制、不健康生活方式变化相关的因素外,迫切需要血压管理教育以及可改善血压控制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坏胆固醇极低,也容易发生脑卒中!开滦研究
近日,开滦研究一项最新分析发现,那些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极低者,包括之前未曾用过调脂药者,其脑卒中风险仍较高。该研究应用生存条件推理树这种机器学习方法和两个社区为基础的队列对LDL-C<70mg/dl人群的脑卒中风险因素进行了优先排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学者称,近20%无心梗三支病变患者心功能不全,QRS波增宽有提示作用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宿燕岗、韩霏等研究提示,无心梗的冠状动脉严重三支血管病变的患者有18.8%存在心功能不全,静息心电图QRS波时限增宽提示这些患者存在心功能不全。本研究中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心肌梗死的严重三支血管病变患者96例中,心功能不全患者占18.8%。研究者指出,通常并不存在持续所谓的慢性心肌供血不足的状态和心电图表现。本研究无论患者心功能如何,几乎未见明显ST-T改变。大脑减压处方:走进大自然1小时!德国研究
现代生活压力无处不在,而近日德国一项研究带来好消息:亲近大自然1小时,大脑处理压力相关区域活动显著降低。研究入选了几十名在森林或柏林市中心街头步行1小时的参与者,并对其大脑活动进行了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检测。结果显示,在森林漫步1小时,参与者大脑杏仁核活动明显下降,而在市中心闲逛的人变化不明显。而之前有研究也发现,在森林附近生活的居民杏仁核的生理结构更健康。杨进刚阜外2023-09-30 12:22:42
0000心脏代谢危险因素流行,致中国心血管病高发!阜外李建军等综述
近期,阜外医院李建军等回顾分析了近几十年我国心血管病发病及心脏代谢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和管理情况。作者表示,中国心血管病患者仍在明显增加。与此同时,高收入国家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现了下降趋势。杨进刚阜外2023-09-27 13:40:23
0000【避免过度检查】美公布急性胸痛影像学检查适用标准
1月22日,美国放射学会(ACR)、美国心脏病学学院(ACC)等联合发布了急诊科胸痛患者心血管影像学检查适用标准。该标准指出:1、对于怀疑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电图和生物标志物阳性或可疑阳性,选择冠脉造影是合理的。2、初步诊断不明确又不能排除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选择冠脉C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