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大(增心梗风险,中疾控研究)
如果腰围正常,仅仅体重指数≥24 kg/m2,不增加急性心梗发病风险。
男性腰围≥85 cm,女性腰围≥80 cm,定义为腹型肥胖。
研究显示,在考虑相关混杂因素后,与腰围正常,且体重指数<24 kg/m2的人相比:
研究分析了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中的26794名居民,平均随访6年期间,共观察到256例急性心梗事件。
体重指数<24 kg/m2但肚子大的人,急性心梗发病风险增加85%;
总之一句话,肚子大,即存在腹型肥胖,就会增加急性心梗的发病风险;而无腹型肥胖,也意味着内脏脂肪组织还非过量,实质性的过度心血管风险也相对较低。
体重指数≥24 kg/m2,肚子也大,增加56%的急性心梗发病风险;
体重指数是体重与身高平方的比值,是总体衡量肥胖的标准,处于18.5~24 kg/m2为正常体重。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来源:张鑫, 王文绢, 张润, 等. 中国成人BMI和腹型肥胖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22, 26: 750.
近日,中国疾控中心李剑虹、张剑等进行的显示,无论体重指数是否超标,腹型肥胖是心梗的重要危险因素。
0000
相关推荐
JAMA子刊研究称,高质量慢病指南不足25%
随着新的、有时相互冲突的医学研究的不断发表,临床医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指南来指导他们的医疗行为。然而,JAMA子刊发表的一项系统分析发现,已发表的有关慢病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有好坏,高质量的指南不足25%。研究者表示,提高临床实践指南的质量应成为国际关注的问题。研究者使用了AGREE-II工具系统评估了2011年1月1日至2017年8月30日期间发表的基层医疗中常见慢性病管理指南。中国心梗注册研究最新数据:3.5%心梗患者溶栓后出血,高龄患者风险高
对于心梗患者,“心肌就是生命”,溶栓在很多无直接PCI条件且无法在30min内实现转诊的患者,是首选的再灌注策略。不过溶栓出血率是否高,哪些患者容易发生出血?阜外医院杨跃进、何培源等研究显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合并出血事件率较低,高龄(≥75岁)与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阜外医院窦克非等研究称:介入患者血小板减少不增加出血风险
阜外医院窦克非等研究提示,接受PCI的患者中,基线血小板减少症很常见,但它不会影响预后,尤其是不会增加出血风险。研究者指出,轻度到中度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接受选择性PCI以及指南建议的抗血小板治疗持续时间是可行的。研究连续入选9897例PCI患者,约13%的患者血小板计数低于150×109/L。阜外医院15例应激性心肌病诊治经验:11例ST段抬高,一例80岁老人生气后再犯
应激性心肌病,最初被日本学者所描述,对于国人,都有哪些特点?阜外医院张峻、罗晓亮等对阜外医院确诊的15例应激性心肌病进行了总结: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常有超声心动图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及室壁瘤样改变,伴有NT-proBNP明显增高。研究发现,应激性心肌病发病初期NT-proBNP水平明显增高,经系统治疗后可明显下降,变化较同期心肌梗死患者更显著。心梗后心脏破裂知多少?阜外医院和上海仁济医院比较
心梗后心脏破裂虽少见但凶险,发生率究竟有多少?上海胸科医院江立生等研究发现,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连续就诊的4190例STEMI患者中,有75例(1.8%)发生了心脏破裂。其中42例游离壁破裂,33例室间隔穿孔。心脏破裂发生平均时间为症状发生后(4.41±3.48)天,波动范围在4h~1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