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前期筛查(迫在眉睫,JACC心衰子刊主编文章)
2022年美国心衰指南指出,对于A期心衰(疾病前期)患者,可筛查利钠肽(BNP),并给予团队为基础的管理,包括优化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
作者强调,临床医生要了解心衰前期的诊断标准以及利钠肽为基础的筛查。
作者指出,鉴于当前心衰患病率的上升以及心衰疾病负担的增加,以及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等心衰危险因素的流行,需要及早发现和预防心衰。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在≥35岁的中国人群中,心力衰竭患病率为1.3%,约有1139万心衰患者。
考虑至此,作者建议,应定期筛查有心衰风险的患者并监测进展,给予更为严格和优化的治疗、紧密的随访。
来源:
[1]Bozkurt B. It Is Time to Screen for Heart Failure: Why and How? JACC Heart Fail. 2022 Aug;10(8):598-600.
作者指出,关于心衰的筛查并未常规纳入临床实践,覆盖范围也尚不明确。
此外,PONTIAC试验显示,对NT-pro-BNP >125 pg/ml且合并2型糖尿病的无心血管病患者,给予RAS及β阻滞剂的强化治疗,也明显降低了心血管住院率和死亡率。
除了利钠肽和心肌肌钙蛋白外,新的生物标志物如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也越来越被认为是心衰的风险因素,并有助于识别那些可从特定治疗手段降低心衰风险而获益的患者。
全球1%~3%的成年人有心衰,而患病率仍在上升,此外心衰死亡率也依旧较高,5年死亡率为50%~75%。
近日,JACC心衰子刊的主编Biykem Bozkurt发文指出,应该加强心衰前期患者的筛查和管理。
文章指出,一提癌前病变,很多患者就心生警惕,对自己的健康问题极其上心,但心衰也有心衰前期(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但无症状)一说,却并未被医生广泛采用,患者也不理解。
此外,对于医疗系统而言,明确有心衰风险患者的覆盖范围和筛查也很重要。
STOP-HF 研究证明,对基线时有心衰风险的患者,每年监测一次 BNP水平,并对BNP≥50 pg/ml的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管理等,明显减少了左心室功能障碍或心衰的发生。
事实上,目前识别心衰风险的手段已有很大进步,在心衰还没露出“马脚”前就能检出异常心脏结构或功能,当前预防心衰的手段也有明显进展。
有糖尿病的人突然消瘦要小心!美研究
胰腺癌被称为“万癌之王”,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约0.1%。怎么能尽早发现?近期一项纳入约16万人的美国研究发现,如果新近诊断糖尿病,体重下降明显,罹患胰腺癌风险会显著上升。研究提示,这部分人群或尽早检查会有所获益。研究显示,与无糖尿病者相比,糖尿病病程长者会增加1.16倍的胰腺癌罹患风险;而新诊糖尿病患者,则会增加1.97倍的年龄校正的罹患风险。【世界肥胖日】肥胖的三个认识误区:良性肥胖、节食减肥、孕妇胖点没关系
5月11日是世界肥胖日,肥胖对于健康的危害可谓罄竹难书了。比如与13种癌症息息相关,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病等风险,会折寿8年,加速肝脏衰老,促进痴呆等。孩子们也逃不出肥胖的魔掌:肥胖小孩8岁就有心脏病迹象,3年内患高血压风险升高3倍,还有什么胃肠道疾病、骨科并发症、呼吸睡眠暂停征、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等均会赶着来。要想管住肥胖,就要清楚认识肥胖,而错误的认识往往会导致错误的结果,比如:两种糖尿病明星药物孰优孰劣?美万例患者真实世界“PK”
近期,由葛均波、霍勇、李勇教授等牵头中国心血管病学、内分泌学、肾脏病学和神经病学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发布了《改善心血管和肾脏结局的新型抗高血糖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共识建议,糖代谢调整药物的选择上,应该优先选择对心血管和肾脏具有明确临床获益证据的药物,包括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和钠葡萄糖共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那么这两种“明星药物”,在真实世界谁更优?南京总医院刘新峰等在Stroke杂志发表ACTUAL研究成果: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栓抽吸后脑出血发生率达16%
4月3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刘新峰、徐格林教授等领衔开展的ACTUAL研究(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注册研究)组在Stroke杂志上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我国接受血栓抽吸72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达16%,这一比例明显高于此前公布的相关研究。英研究称:睡得香,吃得会更健康
一项来自英国的研究提示,睡眠时间较长的人,饮食相对更健康。研究人员发现,平素睡眠时间较短(每晚5~7小时)的人如果延长睡眠时间,其从饮食中摄入的糖就会明显减少——比睡眠时间较短的人减少9.6g。另外,睡眠时间延长后的人摄入的脂肪、碳水化合物也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