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白蛋白高一点(高血压风险多一分,即使UACR在正常范围内)
来源:康静,李洮俊,方团育,等. 2 型糖尿病患者正常范围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和高血压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循环杂志, 2022, 37: 609-614.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2.06.007
一项对中国台湾李氏联合诊所 1 309 例2 型糖尿病患者平均 随访6 年的研究发现,2 型糖尿病患者即便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ACR )在正常范围内,高血压发病风险也增加,且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正常范围内的 UACR 和高血压风险之间相关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高血压显著增加了糖尿病患者肾病的发生,控制血压对预防 2 型糖尿病患者中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研究表明,早期识别蛋白尿,减少高血压发生风险能缓解慢性肾脏病的进展。
作者指出,微量白蛋白尿是微血管内皮损伤的生物标志物,也是慢性肾脏病的早期临床表现,内皮功能障碍可引起动脉硬化,增加高血压风险,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可能会致血压升高,这一过程可能反映为尿白蛋白的轻微增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上调和白蛋白触发的肾内肾素 - 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也可能在此扮演较为重要的角色。
正常范围内UACR 为<30 mg/g,微量白蛋白尿定义为 UACR 为30~300 mg/g,蛋白尿定义为 UACR>300 mg/g。
校正基线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用药情况、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因素后,Cox 回归分析发现,与 UACR<5.87 mg/g 组相比,5.87≤ UACR ≤ 9.55 mg/g组、9.56≤ UACR ≤ 16.27 mg/g组、16.27 <UACR<30.00 mg/g 组患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分别增加7.5%、2.4%、21.5%。
在该研究中,根据UACR四分位数分组,UACR<5.87、5.87~9.55、9.56~16.27、16.27~<30.00 mg/g组的患者分别有320例、341例、321例、327例。
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四组中高血压发生率分别为 71.3%、77.4%、82.9% 和 80.4%,四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作者指出,该研究表明,即便 UACR 正常的患者,也需要筛查其高血压发生情况。UACR检测是一种简单且无创的方法,这为预防高血压的发生提供了参考依据。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ACR)是提示早期肾小球损伤的重要指标,测量 UACR 是诊断蛋白尿的简单、准确的方法。
因此,糖尿病患者早期预测高血压风险并及时预防高血压对减少或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而检测UACR为早期发现高血压风险提供了依据。
INTER-CHF研究全球心衰患者死亡率大比拼:中国与西方国家相近为7%,非洲高达34%
近期阜外医院朱俊教授参与的一项全球性研究INTER-CHF表明,我国心衰患者1年死亡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似,而印度和非洲的则是西方发达国家的3~4倍。在这项研究中,中国入选的患者为991例,1年死亡率为7%,与西方国家相似。西方国家为5%~10%。而阜外医院张健教授进行的多中心、前瞻性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研究中,8516例心衰患者的住院死亡率为5.3%。杨进刚阜外2023-08-08 11:27:47
0000耳垂皱褶提示冠心病,是早老标志,还是睡觉压的?
耳垂皱褶征是指耳垂上出现耳屏到耳垂后外侧缘的褶皱,至少占总耳垂长度的1/3。多项研究发现,耳垂皱褶征与冠心病相关,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具体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明确。典型双侧耳垂皱褶征阳性(黑色箭头)近期,北京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郭宇超、吴炜等在本刊发文称,关于耳垂皱褶的形成以及其与心血管疾病关联的机制,目前主要有五种理论。1、睡觉压的杨进刚阜外2023-08-08 08:42:04
0000仅13.8%国人不受二手烟影响!需加快无烟立法
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倡导制定可有效减少烟草消费的政策,并劝阻使用任何形式的烟草。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烟草受害国,也一直在实施控烟政策。根据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烟草每年使我国100多万人失去生命,如不采取有效行动,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每年200万人,到2050年增至每年300万人。4月1日12:00大咖说科研直播!临床问题的弦外之音
近年来,随着临床证据的积累,ASC患者调脂治疗策略也不断发生变化,LDL-C目标值越来越低。但是在调整策略的同时,如何更贴切衡量标准呢?本次大咖说科研,我们特别邀请了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中心主任医师史旭波教授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曹卫华教授,针对一篇关于中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应用20mg与10mg瑞舒伐他汀12周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率的临床研究文章进行讨论。兰州大学一院张钲等:边支血管预扩球囊保护边支血管经验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约占介入治疗病例的15%~20%,在采用主支血管单支架技术时,在主支支架释放后,斑块会向边支移位,而边支一旦闭塞可导致围手术期心梗,影响远期预后。怎么解决斑块向边支移位?近期兰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孟晓雪和张钲等进行的研究表明,在分叉病变处理中,边支血管预扩球囊保护边支血管技术成功率高,在不影响主支血管置入支架的同时降低了边支血管闭塞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应用于临床治疗。杨进刚阜外2023-08-04 14:31:09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