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饱和脂肪升高胆固醇(是人体正常反应,挪威科学家新观点)
因此,饱和脂肪酸使坏胆固醇升高,可能是正常的而不是病理反应。
但该调节机制可能在继发于与胰岛素抵抗和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的致病过程中被破坏,代谢紊乱的人在改变脂肪摄入量时,往往没有显示出预期的血胆固醇变化,表明其失去了正常的反应。
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相比,饱和脂肪酸通常会增加血坏胆固醇(LDL-C)水平,而坏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文章还质疑了通过在饮食中添加多不饱和脂肪酸来降低血液胆固醇的益处。
作者指出,身体的细胞通常能够根据饮食脂肪的变化来调节胆固醇含量。
作者还指出,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会导致心脏病的证据不足,其总体数据不一致、不可信,缺乏合乎逻辑的生物学和进化论解释。
由于人类和其他杂食动物脂肪酸的摄入量高度可变,作者认为,血液中的脂蛋白是一种缓冲,使胆固醇分子在特定细胞和组织之间迅速重新分布,这是膳食脂肪酸供应变化所必需的。
一直以来,我们将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饮食视为不健康饮食。
总之,作者认为,饮食脂肪对血液胆固醇的影响不是致病性反应,而是对饮食变化的完全正常甚至健康的适应。
与该模型相对应,作者提出了坏胆固醇浓度升高与心血管病之间关联的其他促进因素,包括饱和脂肪酸以外的饮食因素,例如饮食-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引起的内毒素负荷增加,以及随后的慢性低度炎症,这些炎症干扰了微调的信号通路。
近日,《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三位挪威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新观点,进食饱和脂肪酸后,健康人坏胆固醇升高可能是正常反应,而不是病理反应。
来源:Marit Kolby Zinöcker, et al, The homeoviscous adaptation to dietary lipids (HADL) model explains controversies over saturated fat, cholesterol,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20), Published:20 January 2021.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脏病的病因是多因素的。作者指出,通过这个模型,建议将饮食对血液胆固醇升高的影响从与心脏病有因果关系的血液胆固醇升高中剥离出来。
中国CDC研究称,肥胖和超重导致26%糖尿病死亡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等利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2016的中国数据分析发现,26%的糖尿病死亡病例归因于肥胖和超重(BMI≥25kg/m2)。2016年,肥胖和超重导致糖尿病死亡数占糖尿病总死亡数的26.01%,较1990年的18.66%增长了近40%。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2:18:52
0000心脏骤停后目标温度管理专家共识十大要点:让目标温度管理常规化
在我国每分钟有两人发生心脏性猝死,但这类心脏骤停患者经有效心肺复苏后,出院生存率不到7%,其中神经系统损伤是其主要致死致残原因。国外目标温度管理已成为心脏骤停患者常规治疗手段,但国内应用尚不规范,为此相关急诊医学专家就此制定了《心脏骤停后目标温度管理专家共识》,具体推荐要点如下。1.不论是否是心原性心脏骤停,心脏骤停患者如果经过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循环后仍昏迷,均应尽早进行目标温度管理。山西学者研究称,有睡眠呼吸暂停者,冠脉微血管功能下降
山西医大第一医院学者在核医学和分子成像学会2019年的年会上发表的研究表明,严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与冠脉血流储备受损有关。研究者使用13N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评估了38例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冠脉微血管功能。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指一个人在睡觉时气道阻塞,从而导致呼吸间歇性停顿,如果不治疗,会导致高血压、中风、慢性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病。北大人民医院ECMO应用经验:辅助循环“烟囱技术”可改善出血和远端肢体缺血情况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廉波等研究提示,与直接插管相比,VA-ECMO辅助循环“烟囱技术”可改善ECMO的插管部位出血和远端肢体缺血情况。本组行VA-ECMO辅助的难治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37例,均使用同侧股动静脉插管建立ECMO通路。7 字线消融术治疗持续性房颤或更优
研究显示,随访1年时,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消融术与7字线消融术在治疗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成功率相似,总成功率分别为81%和86.3%。而且两种术式均能有效减小左心房直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