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慢性肌肉骨骼疼痛,要同步进行心理调节!中国专家共识
慢性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是影响人群健康的最普遍问题之一,中国慢性疼痛人数约1 亿。
国际疼痛学会定义慢性疼痛为“超过正常的组织愈合时间(一般为3个月)的疼痛”,或超过正常组织愈合后仍然存在的疼痛。
有人把慢性疼痛比喻为一种“不死的癌症”。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疼痛。
导致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原因有骨关节炎、骨坏死、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痛、手术后的疼痛等。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慢性疼痛的整体患病率为24.9%,中国城市(北京为例)为8.91%。
近期发表的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管理专家共识指出,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乃至治疗包涵了生理、心理、社会等各个层面。
共识指出,慢性疼痛在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发病率高,其发病机制乃至治疗包涵了生理、心理、社会等各个层面。
治疗原则包括: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病理治疗和心理调节同步进行;多种方法综合治疗。
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可能的发生机制包括炎性反应、纤维化、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
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的发生与生活习惯、职业因素及慢性疾病史相关。
农民、工人、与电脑操作相关的职业人群易患慢性疼痛。
女性、吸烟者、已婚常预示更高的腰痛患病率,吸烟、饮酒则能增加患纤维肌痛的可能,肥胖患者有更高的慢性膝痛患病率,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慢性病则与非神经性慢性疼痛相关。
此外,慢性疼痛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应对此类患者进行心理及精神状态评估。
对于疼痛的诊断,应重点了解疼痛部位(局限性或广泛性)、突发因素、缓解因素等。疼痛图由患者完成,是目前国际上采用的能确定疼痛部位的最佳方法(图1)。

共识指出,需要特别关注可促使发展成慢性疼痛的急性疼痛史的特征:①背痛伴腰部前屈受限;②神经系统检查异常;③非局限性疼痛;④隐匿性起病;⑤放射至下肢的背痛。
此外,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除需要排除器质性病变外,还需与精神、心理性疾病相鉴别。
基于慢性疼痛是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共识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治疗模式。

持续慢性疼痛常伴随睡眠紊乱、情绪障碍,甚至行为障碍等,因此心理干预成为一种必要的治疗手段。认知行为疗法(CBT)是慢性疼痛的一线心理治疗手段。
对乙酰氨基酚的抗炎镇痛稍弱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主要用于轻中度疼痛,是国外指南推荐用于治疗骨关节炎、腰背痛的一线药。
类风湿性关节炎所导致的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需加用抗类风湿类药物。
神经根性疼痛往往会促使患者求助于外科医师或者疼痛专科医师进行干预。常用措施包括硬膜外类固醇注射或其他药物注射,或手术干预。
手术治疗包括截骨术、关节镜与椎间盘镜技术、关节置换术、脊柱翻修术及关节翻修术、经皮椎体成形术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关节外科领域,髋、膝关节置换术已经成为治疗各类终末期非感染性关节病导致的慢性疼痛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来源:康鹏德,黄泽宇,李庭,等. 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管理专家共识.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0, 13: 8-16.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春节零食热量高,还缺乏营养!30种亚洲零食检测
春节期间,零食不可少。一项研究检测了亚洲地区新年时常吃的零食,发现这些零食不但热量高,而且缺乏营养。作者建议,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少吃不健康零食,另外,食品制造商也可改善零食的配方。CARE‐II研究:我国近3成脑血管病患者劲动脉存在高危斑块,50%以上管腔狭窄仅占2成
据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赵锡海教授等发表的CARE‐II研究数据,通过应用颈动脉MRI,发现我国有脑血管症状的患者多存高危斑块(内出血出血、表面破坏或富含脂质坏死核>40%),占28%,而50%以上的严重的狭窄仅占19%。另外,2/3高危斑块存在于<50%的狭窄的颈动脉。杨进刚阜外2023-08-11 12:36:40
0000中国疾控中心研究称:四分之一国人肚子大,10年来小伙儿肚子大者翻倍
中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赵文华等进行的研究显示,近十年来国人的肚子越来越大,尤其是中青年和农村居民。肚子大,也就是我们说的“腹型肥胖”。中国的腹型肥胖定义是男士大于90厘米,女士大于85厘米。总体上看,2012年,已有26%的男士和25.3%的女士为腹型肥胖。研究发现,与先前研究结果一致,中国年轻人腹型肥胖迅猛增加,已达警戒水平。三分之一糖尿病患者并存心血管病!13国研究
7月27日,覆盖全球五大洲13个国家近万名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CAPTURE研究结果发表。该研究表明,2019年,每3个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大约有1人有心血管病。然而,在这些已有心血管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仅两成使用已被证实有心血管获益的两大类新型降糖药物,包括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和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舒张性心衰患者中,半数右心功能异常!兰大一院研究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刘永铭、苟春丽等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一半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舒张性心衰)患者存在右心功能障碍,收缩和舒张功能均可存在一定程度的受损,以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肺动脉高压、房颤、慢阻肺是舒张性心衰患者右心功能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肺血管阻力升高与右心损害的相关性强于肺动脉高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