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如何心脏康复(阜外医院冯雪等发布中国共识)

同时为患者提供戒烟途径和团体戒烟活动,以获得有助于戒烟的社会支持。
营养:重度营养不良,应在监护下进行康复
共识强调提高医院转诊率、促进居家心脏康复长期参与、建设三级医院指导下社区主导的家庭自助心脏康复模式有利于促进居家心脏康复开展。
可穿戴设备与心脏康复应用程序(App)相结合,可应用于心脏康复患者自我监测。
每位患者在进行居家心脏康复前都应进行细致的医学评估和心肺运动试验,以制定安全有效的运动处方。
运动:低危患者可直接居家心脏康复
对于中、高危患者,建议在医院或机构门诊进行医学监护下的康复训练,完成一段时间规律运动训练后(一般至少4~12次运动训练),再回家进行自我管理的心脏康复。
中度及以下营养不良的患者方可进行居家心脏康复,居家心脏康复期间须至少每3个月定期进行一次营养状态评估。
压力管理的一些工具包括:生物反馈、引导意象、超越冥想、认知行为治疗、正念减压、深呼吸或膈肌呼吸、音乐治疗、渐进式肌肉放松、光照疗法、运动、睡眠等。
营养处方制定遵循的一般原则:(1)确定每日膳食总能量;(2)确定每日蛋白质需要量;(3)营养素比例合适;(4)保证充足的维生素、矿物质;(5)合理的饮食模式。
要筛查和检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对于 OSA 患者,当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AHI)> 15 次 / h 或者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下降10%,并且同时存在日间过度嗜睡或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律失常和脑卒中 )时,需治疗。
同时需定期前往心脏康复中心进行再评估及修订运动处方(中、高危患者建议1个月1次,低危患者建议3个月1次)。
共识指出,国内居家心脏康复的存在技术不成熟、专业人才缺乏且多学科合作不够、社区康复发展不成熟、患者康复意识薄弱等主要问题。
居家心脏康复可通过远程监护间接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克服了交通、时间不便等诸多障碍。
药物依从性管理
对潜在的睡眠问题进行评估是居家心脏康复开始前的重要一环。可通过临床访谈、筛查量表、客观评估的方式进行睡眠问题的评估。
共识指出,居家康复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运动、营养、睡眠、心理、危险因素等的管理,要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执行(图1)。
超重和肥胖可增加心血管病的患病风险,尤其是中心性肥胖,应该保持正常BMI和腰围。科学生活方式干预包含合理的膳食方案联合适量运动。
来源:
任何程度的吸烟都是不安全的。戒烟初期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给予戒烟材料。对患者及其家属同时进行戒烟教育,告知其戒烟的必要性和益处,并对患者进行尼古丁的控制训练,帮助其有效戒烟。
心血管病患者运动风险可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3个等级(表 1)。
心理管理是居家心脏康复的核心内容之一。居家心脏康复的心理筛查评估方式包括访谈和量表两种形式。
戒烟管理

对于大部分低危患者,直接推荐参与居家心脏康复;
患者需谨遵医嘱规律服药,不可自行调药或停药。应对患者进行宣教,包括药物依从性和自我管理等内容,增强患者规律用药的意识,加强自我监督能力。
居家心脏康复运动推荐每次≥ 30 min,每周3~7次,美国国家运动医学会建议每周至少进行 150 min 的中等强度(如步行)或 75 min 的高强度(如跑步)体力活动。
门诊心脏康复指南建议同样适用于居家心脏康复。
根据评估结果,对于重度营养不良的患者,建议在监护下进行康复。
睡眠管理:应筛查睡眠呼吸暂停
近日,本刊发表了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居家康复专家共识。
实施居家心脏康复计划前,应该评估患者营养状况,或使用NRS2002筛查表进行营养风险筛查。
体重管理:膳食方案联合适量运动
心理康复
心脏康复可有效减少心血管病患者再入院率和死亡率,并改善生活质量。
欧洲心脏病学会相关指南推荐,在临床中使用一些特定访谈问题,如“您是否感觉情绪低落、抑郁或无望?您是否失去了生活中的兴趣或乐趣?”。
我国心梗复发者年死亡率32%!阜外医院郑昕等Heart杂志刊发研究
对于急性心梗患者,急性期仍有心梗复发的风险,复发者的死亡率较高。美国有研究发现,约1/3复发者在1年内死亡。9月16日,阜外医院郑昕等在Heart杂志发表的ChinaPEACE研究最新结果显示,在我国真实世界中,有2.5%的患者在出院后1年内心梗复发,其中在出院后1月内复发的比例为35.7%,复发者1年死亡率为32.1%。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易并存睡眠呼吸暂停
有研究发现,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较一般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由此这类患者的缺血事件与心衰风险也会增加。本研究中的470386例高血压患者中,有7.2%患者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9.6%患者为难治性高血压。研究者发现,相比于非难治性高血压患者,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生风险增加16%。我国居民过早死亡因三大疾病!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
过早死亡定义为在未达到平均预期寿命前即死亡。据WHO估计,全球85%过早死亡发生在低、中等收入国家。近期,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发现,我国56~69岁成年人过早死亡以癌症和心脑血管病为主。研究纳入99993名56~69岁居民,经过10年随访,共记录了7530例过早死亡事件,过早死亡率为7.15/1000人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