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医院经远端桡动脉冠脉介入经验(高立建团队研究)
作者指出,远端桡动脉入路是从人的大拇指根部附近的桡动脉分支血管穿刺的介入技术,也叫鼻烟壶穿刺。该途径具有定位方便 , 能更好地保证近端桡动脉开放 , 术后易止血 , 可以作为近端桡动脉闭塞逆行再通的入路 , 对近端桡动脉损伤少。
血管超声检查结果表明,与桡动脉管腔直径比较,远端桡动脉管腔直径术前、术后 1 个月均较小;远端桡动脉管腔面积术前 、术后 1 个月均小于桡动脉管腔面积。
在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时,与股动脉入路相比,桡动脉入路更有利,可减少与入路部位相关的并发症,提高患者早期行走的舒适度,并降低心梗患者的死亡率。
40 例(37.0%,40/108)患者 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仅 1 例穿刺部位少量出血,无皮下血肿发生。
远端桡动脉较前臂桡动脉血管管径更细,管腔面积更小,因此,对于动脉搏动欠佳者,可以在血管超声引导下穿刺。
在 108 例经远端桡动脉成功置管的患者中,平均穿刺次数为1.4次,平均穿刺时间为1.58 min。
因此,最新的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建议,将桡动脉入路作为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标准方法。但是,经桡动脉入路行冠脉介入治疗存在桡动脉闭塞、桡神经损伤、桡动脉痉挛、血肿后穿刺困难等缺点。
该研究纳入 2020 年 1 月至 6 月在新疆石河子市人民医院经鼻烟壶区远端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患者 120 例,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 3 d 和 1 个月时进行桡动脉血管超声检查。
对于导丝上行困难,考虑与血管走行及早期经验不足有关,根据血管走行对穿刺导丝塑形进行改进,提高穿刺成功率,由熟练完成经桡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术者进行操作。
作者指出,远端桡动脉管腔直径偏小 , 穿刺难度大,学习曲线长,不利于使用大型号(7 F 以上 )的导管手术,但随着国产薄壁鞘(6.5 F 鞘可容纳 7 F 指引导管 )的出现,使远端桡动脉完成闭塞病变、左主干分叉病变、旋磨、反转成角分叉病变介入治疗均成为可能。
术后 1 个月,1 例(1.6%)患者血管超声发现桡动脉闭塞。所有患者均无远端桡动脉闭塞。
该研究团队后期应用血管超声评估远端桡动脉直径,可以明显提高穿刺和置管成功率,这样可以避免多次穿刺尝试,提高穿刺成功率,以降低血肿的形成以及桡动脉闭塞的风险。
来源:
近期,山东省临沂市中心医院一项Meta分析表明,与传统桡动脉路径相比,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诊疗同样可行、安全,且术后血肿及桡动脉闭塞发生风险低,但穿刺成功率较低,穿刺时间较长。
近期,阜外医院高立建、王欢欢等发表的一项研究提示,经一种新的介入路径,即远端桡动脉入路,行冠脉诊疗安全、有效,穿刺成功率较高,术后止血时间缩短,出血相关并发症较少,桡动脉闭塞率低。
120 例患者中,5 例穿刺失败,远端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 95.8%;另有 7 例导丝上行困难,更改为桡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为 90.0%(108/120)。
我国台湾学者报告,假期发病的脑卒中死亡风险增加
既往研究表明,周末或假期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风险比较高,这就是“周末效应”或“假期效应”。近期,我国台湾学者开展的一项大规模队列研究提示,脑卒中死亡率也存在“假期效应”,但没有“周末效应”。冠脉临界病变是否需要放支架?陈纪林发明预测评分提供新思路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与心血管不良事件有关,如何合理干预却是个让介入医生常常挠头的问题。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陈纪林等通过对400余例病患的500多处临界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设计了一种较为简便的评估方法来有效预测血运重建高危的临界病变。研究者首先从受试人群所伴有的11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将其中4种临界病变进展并接受血运重建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定义,每个因素相对应的危险评分为1分(表1)。杨进刚阜外2023-07-28 15:45:160000Hypertension万人国际研究:支持美国高血压指南中动态血压诊断标准
8月5日,Hypertension杂志发表的IDACO国际研究结果表明,根据中风、冠脉事件、心血管事件、死亡等临床事件的10年绝对发生风险,评估得出的动态血压阈值(结局驱动的动态血压阈值)与美国高血压新指南给出的动态血压阈值基本一致。杨进刚阜外2023-08-27 17:16:390000Circulation发布研究:LDL-C维持在新生儿水平(50 mg/dL),可降约1/3的心梗和卒中风险
对于有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而言,国内外指南均建议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在100mg/dL以下,那么如果把LDL-C降低在新生儿水平合适吗?近期一项发表在Circulation上的研究显示,对于这些患者将LDL-C降低在新生儿水平,也就是低于50mg/dL,是安全的,而且可降低约1/3的心梗、卒中或致死性心脏病风险。餐桌上的盐罐,可伤“心”!JACC研究
近日,发表在JACC上的一项的美国研究再次证实,让餐桌上的盐罐“下桌”更有利于保护心血管。研究表明,进食时减少加盐(不包括烹饪时用盐)的频率,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病风险,尤其是心衰和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研究显示,与在吃饭时加盐的人相比,从不额外加盐或很少加盐的人,降低了23%的心血管病风险,降低26%的缺血性心脏病风险与37%的心衰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