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束支区域起搏(会改善三尖瓣反流,阜外樊晓寒等研究)
左束支区域起搏是近年来创新的生理性起搏方式,对三尖瓣功能有无影响?
研究分析的303例患者中,45.2%术前轻度及以上三尖瓣反流,102例为轻度,26例中度,9例重度。
此外,57例术后三尖瓣反流改善患者,随访还出现了左心房前后径和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缩小的趋势。
术后随访期间,85.8%的患者术后三尖瓣反流无进展,41.6三尖瓣反流改善,14.2%三尖瓣反流进展。
术后 14 例患者进展为有临床意义三尖瓣反流,29 例术后出现新发三尖瓣反流。
第三,左束支区域起搏是生理性起搏,通过起搏传导束夺获心室,从而获得心室同步收缩,理论上可以改善心功能,逆转心室和心房重构。这项研究中,术前存在三尖瓣反流患者术后改善,且随访时出现左心房和右心室明显缩小,或就因此。
其次,起搏导线植入位置不同,左束支区域起搏导线植入在右心室间隔距离三尖瓣环较近的位置穿过间隔起搏左束支,这个位置在植入过程中就可以损伤三尖瓣膈瓣,可能穿透三尖瓣膈瓣拧入间隔,从而影响三尖瓣功能。
这项共对331例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了研究,303例完成6个月左右的随访。
其中三尖瓣反流进展定义为随访超声心动图评估的三尖瓣反流程度较术前进展至少一个等级;三尖瓣反流改善定义为随访超声心动图评估的三尖瓣反流程度较术前改善至少一个等级,中度或重度三尖瓣反流判断为有临床意义三尖瓣反流。
作者分析,左束支区域起搏从以下三个方面影响三尖瓣反流:
一是左束支区域起搏应用的导线类型与既往导线不同,3830导线较既往心室起搏导线更细更软,这可能使得当前比既往研究三尖瓣反流进展比例较低。
近日,阜外医院樊晓寒、王倩等研究表明,左束支区域起搏可以改善部分患者术前三尖瓣反流,仅少数患者在左束支区域起搏后发生三尖瓣反流进展。
其中房颤或是左束支区域起搏术后三尖瓣反流进展的影响因素。
ACC公布研究称,可吸收抗生素包膜可减少起搏器感染
克利夫兰诊所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在植入心脏起搏器和除颤器等心脏设备时,使用可吸收的抗生素洗脱包膜可以将主要感染发生率降低40%。这项研究在ACC第68届年度科学会议上发布,同时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流行的饮食模式效果不能持久!BMJ发表Meta分析:平衡膳食或许更好
杨进刚阜外2023-09-03 10:21:32
0000安贞医院周玉杰等3000余例患者随访研究:不按时吃他汀让病变进展
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马茜等研究发现,非靶病变有进展的患者的他汀治疗依从性差,血脂控制不佳,这是导致非靶病变进展的原因。研究纳入PCI术后6~24个月内因胸痛再次入院的患者3071例,非靶病变进展患者(病变狭窄程度由原来的<50%增加至>75%)1541例,非靶病变无进展患者(病变狭窄程度<75%)15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