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七成亚洲心衰患者衰弱(JACC亚洲子刊文章)
多因素分析显示,与衰弱指数1级(<0.21,非衰弱)患者相比,衰弱指数2级(0.21~0.31)和3级(>0.31)患者的1年死亡或心衰住院复合终点发生风险显著增加,分别增加49%和1.69倍。
ASIAN-HF研究为亚洲心衰患者心脏猝死登记注册研究,共纳入3881例心衰患者,其平均年龄为61岁,相对于欧美心衰患者来说比较年轻,27%为女性。
这些心衰患者的基线平均衰弱指数为0.28,根据衰弱指数>0.21的诊断标准,69%的患者合并衰弱。
衰弱的心衰患者,接受标准的心衰药物治疗(包括ACEI/ARB和β受体阻滞剂)的比例较低,死亡和因心衰住院的风险明显增加。而且衰弱评分越高,患者机体功能越差。
之前,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的一项研究显示,23.9%的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衰弱,衰弱患者存在更明显的多重用药,糖尿病、营养不良、尿失禁、跌倒的比例也明显升高。
[1]Prevalence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Frailty in Asia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Insights From ASIAN-HF. JACC: Asia. Dec 07, 2021.
衰弱指数较高的患者,年龄较大,马来人和东南亚人居多,合并症也更常见,但体重指数与衰弱指教较低者无显著差别。
该研究还显示,在不同种族中,马来患者中衰弱患病率最高,而衰弱对华人患者预后的不良影响最大(校正HR=4.61),其次是日裔和韩裔患者(校正HR=2.68)。
衰弱是心衰患者中常见的问题,对患者预后有不良影响。
在不同地区中,东南亚心衰患者中衰弱比例最高。
衰弱对亚洲不同种族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
研究者指出,该研究结果说明,评估衰弱对于预测心衰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

12月7日,JACC亚洲子刊发表的ASIAN-HF研究显示,69%的亚洲心衰患者处于衰弱状态,其中马来人和东南亚人更易于衰弱,衰弱对华人患者预后的影响最大。
来源:
FDA:抗痛风药非布司他显著增加死亡风险
2月21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消息称,痛风治疗药物非布司他(febuxostat)与临床常用的另一种降尿酸药物别嘌呤醇相比,显著增加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因此要求在该药的说明书上添加黑框警告。早在2016年4月,加拿大卫生部就开展了一项安全性回顾分析,认为使用非布司他可能会增加心力衰竭发生或病情加重风险。非梗死动脉CTO患者长期预后差!阜外医院随访11年研究
近期,阜外医院杨跃进等对2282例心梗患者进行了11年的随访研究,发现非梗死相关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可预测心梗患者不良事件增加和生存率,还是男性心梗患者11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研究数据显示,存在非梗死相关动脉CTO病变的患者的靶血管血运重建的发生明显较高。这些患者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复发性心梗和中风的发生率也有所增加。而且存在非梗死相关动脉CTO病变患者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较高。Circulation子刊:吸烟影响7000多个基因,戒烟后某些基因影响可持续30多年
很多人即使戒了几十年的烟,但之前吸烟所致的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脑卒中等风险依然长久存在。近期Circulation子刊一项研究结果提示,这都是吸烟对人体基因“做怪”的缘故。DNA甲基化是调节基因表达的一种重要机制。之前有研究在分析DNA甲基化位点和冠心病、肺癌等发生相关的基因间联系时提示,DNA甲基化或在其中伴有重要角色。“试管婴儿”心脏重构出现早!JAMA子刊山东大学研究
山东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与自然受孕生下来的儿童(“自然儿童”)相比,依靠辅助生育技术受孕(试管婴儿)生下来的儿童(“试管儿童”)血压较高,左室结构和功能都会发生不良变化。研究者指出,这说明,早发现并及时干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不良改变,对于改善“试管儿童”的心血管健康非常重要。但该研究结果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来验证。巴西研究:缺乏维生素D的绝经女性或易患代谢综合征
巴西圣保罗大学的学者研究发现,体内维生素D水平低的绝经女性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显著高于不缺乏维生素D的女性。维生素D缺乏症被定义为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低于20ng/ml,而20~29ng/ml为不足,≥30ng/ml被认为是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