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成降压(五成降脂,近六成用中药,中国CKB项目缺血性中风治疗分析)
一项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的新分析表明,近年来,在我国缺血性中风患者中,抗血小板和降脂药物的应用率尽管在逐渐升高,仍处于较低水平;仅四成应用降压药物,五成应用降脂药物,六成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近六成应用中药。
分析显示,在我国缺血性中风患者中,64%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率仅6%左右;50%应用降脂药物,42%应用降压药物。
作者指出,抗血小板、降压、降脂药物等循证药物的应用率在我国中风患者中的应用率依然较低,即便在顶级医院中也如此,而中药应用率持续较高,尤其是三级医院,说明我国中风的医院管理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覆盖我国5个城市和5个县的近50万35~74岁、基线无心血管病的成年人。
在颅内出血患者中,53%应用降压药物,10%应用降脂药物。
来源:Hospital management of major stroke types in Chinese adult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20 000 hospitalised stroke cases. BMJ Open. 2021 Nov 16;11(11):e054265.
抗血小板和降脂药物的应用率逐年升高,且较高等级的医院中应用率较高。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在缺血性中风患者中,41.2%为非腔隙性脑梗,38.7%为腔隙性脑梗,20.2%为隐匿性腔隙性脑梗。
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50.5%应用降压药物。
中药在所有中风患者中的应用率较高,其中缺血性中风、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应用率分别为59%、38%、30%,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等级较高的医院应用率也较高。
11年随访期间,共20 299人首次发生中风,其中85%为缺血性中风,13%为颅内出血,2%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大动脉炎累及冠脉,搭桥或介入未优于药物!阜外医院乔树宾等研究
大动脉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血管炎,主要影响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冠脉受累在大动脉炎中并不少见。根据先前的研究,根据尸检和临床诊断,10~20%冠脉受累。冠脉受累可显著增加大动脉炎患者的死亡率,然而,对于冠脉受累的大动脉炎患者,治疗策略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血管内介入治疗或外科血管重建,但目前还未达成共识。阜外吴永健团队研究显示,新型正性肌力药左西孟旦治疗严重主动脉瓣狭窄心衰效果较好
作为新型正性肌力药物,左西孟旦(1evosimendan)注射液被证实可显著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和心功能,降低死亡率。近期,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研究团队报告,在合并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心衰患者中,左西孟旦注射液也同样有效,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缓解呼吸困难症状,降低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且其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BMJ子刊称,熬夜增加患癌风险
在网上总会看到熬夜导致癌症的新闻,你简单地在Pubmed上输入cancerANDsleeping,可以得到七千多条结果,这些研究均提示,熬夜、睡眠时间减少与肿瘤患病之间确实有一定关系。为了进一步明确熬夜与癌症的关系,西雅图FredHutch癌症研究中心的ParveenBhatti等发现了其分子机制。该研究结果发表在BMJ子刊《职业与环境医学》上。脂蛋白(a)高,有主动脉瓣狭窄风险!阜外医院吴娜琼等研究
阜外医院吴娜琼、刘硕霖等通过在中国人群中开展研究发现,血浆脂蛋白(a)[Lp(a)]水平升高是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研究者指出,目前尚无防止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发病或延缓其进展的有效干预手段,他汀类药物并未显示出任何获益,手术或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仍是治疗有症状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唯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