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血糖波动大,癌症风险高,中国香港研究)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在该研究中,以糖化血红蛋白变异指数(HVS)来评估血糖波动程度(血糖变异性)。
作者指出,癌症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该研究说明,对于血糖波动较大的肥胖糖尿病患者,控制好体重和血糖可能会降低癌症负担。
该研究纳入15 286例糖尿病病程≥10年、观察时间≥3年的患者,其中2型糖尿病占98.5%;551.7%为男士,平均年龄61岁,平均糖化血红蛋白7.54%,平均体重指数 25.65 kg/m2;癌症患者928例,其中404例因癌症死亡。
11月12日,中国香港学者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如果合并肥胖,或者血糖波动较大,癌症尤其乳腺癌、肝癌发生风险以及癌症死亡明显增加。
既往研究表明,糖尿病与多种癌症密切相关。
来源: Risk associations of long-term HbA1c variability and obesity on cancer events and cancer-specific death in 15,286 patients with diabetes -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 November 12, 2021
如与体重指数≥25 kg/m2作为肥胖诊断标准进一步区分,与低HVS 非肥胖患者相比,高HVS 肥胖患者的所有部位癌症、乳腺癌、肝癌发生风险分别增加42%、1.44倍、1.63倍,癌症死亡、血管性死亡、非癌症非血管性死亡风险分别增加45%、47%、35%。
根据HVS中位数(42.31)区分,在HVS高的患者中,HVS每增加一个标准差,所有部位癌症的发生风险增加15%,乳腺癌、肝癌和结直肠癌发生风险分别增加44%、37%、9%,癌症死亡、血管性死亡、非癌症非血管性死亡风险分别增加21%、27%、15%。
对于心原性猝死,建议尸检或分子检测!中国专家共识
近日,《心原性猝死尸检和分子诊断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心原性猝死的病因复杂,相关疾病种类繁多,在实际工作中,每例心原性猝死都必须进行直接死因及基础病因的解释。共识还指出,分子诊断是指为了鉴定心血管疾病遗传变异而进行的分子遗传学检测,主要利用心原性猝死患者、心脏骤停存活者或心原性猝死高危者的血液/组织中提取的DNA来确定其潜在遗传病因。35岁前戒烟,损害最小!美国55万人研究
吸烟对身体多个系统都有损害,会导致多种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病,显著增加死亡风险。10月24日,JAMA子刊发表的一项包含55万余名美国成年人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对于吸烟者来说,任何时候戒烟都不晚,但越早戒烟,死亡风险越低。如果能在35岁前戒烟,死亡风险能恢复到与从不吸烟者类似;如果在45岁前戒烟,吸烟带来的额外死亡风险大约可降低90%;杨进刚阜外2023-10-01 21:53:350000能量饮料增加心血管风险,并非全因咖啡因
能量饮料,一直以来非议缠身,比如导致急诊就诊量增加,饮后猝死风险增加等,而饮料中的咖啡因被认为难辞其咎。难道都是咖啡因惹的祸?来自美国加州特拉维斯空军基地医疗中心的学者进行的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研究者通过比较同样含有320mg咖啡因的一份能量饮料和一份咖啡饮料在人体中的变化发现,能量饮料对心脏电生理活动和血压的影响要更显著。低收入国家居民,更要少坐、多动!阜外医院李卫、李思冬等JAMA心脏病学子刊研究
既往大量研究表明,久坐不动是心血管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坐着的时间越长,风险越高。但大部分证据来源于高收入国家。6月15日,阜外医院李卫、李思冬等在JAMA心脏病学子刊发表的一项基于PURE研究全球21个中、高、低收入国家数据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久坐时间越长,全因死亡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越高,且这种关联在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中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