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房颤高跌倒和出血风险(该不该抗凝,ESC房颤指南视角)
老年综合评估(CGA)工具(可评估衰弱、认知功能受损、跌倒、出血风险等)、多维预后指数(MPI)和恰当的衰弱评估工具,可能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治疗决策,为患者提供最佳的个体化治疗。
跌倒风险不应该视作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禁忌。
由于缺乏证据,老年房颤患者的治疗通常取决于临床医生的态度,他们因此而治疗不足,或接受无效的治疗。
在老年房颤患者中,新型口服抗凝药用量不合适,尤其是不恰当地减少用量,非常常见,但真实世界研究并未提供这种用药策略临床净获益的证据。
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了新的房颤诊治指南。11月2日,《欧洲老年医学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通过对该指南的分析,对老年房颤患者的管理提出了见解。
高出血风险不应该被解释为应用口服抗凝药的禁忌,但需要指导临床医生去评估和管理可调节的出血危险因素。
来源:Atrial fibrillation: a geriatric perspective on the 2020 ESC guidelines. Eur Geriatr Med, 2021 Nov 2.
根据已有的证据,对于老年人,通过摸脉搏和心电图检查进行机会性房颤筛查是具有费用效益的,每年的一些例行事件,例如接种流感疫苗,都是老年人进行房颤筛查的好机会。
作者指出,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房颤患者年龄较大,处于衰弱或认知功能受损状态,而这些患者基本上被临床试验排除在外。
作者认为,高龄本身不是房颤治疗的禁忌,老年房颤患者临床决策的制定,需要采取一种更具体、全面的方法。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不推荐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来替代口服抗凝药,因为抗血小板药物对于中风的预防作用较弱,而有较高的出血风险。
文章指出,尽管随机对照研究和观察性研究得出,对于大多数老年房颤患者来说,新型口服抗凝药相较于华法林有临床获益,但在衰弱、残疾和重度认知功能不全的患者中,鲜有临床净获益的证据。
对于心原性猝死,建议尸检或分子检测!中国专家共识
近日,《心原性猝死尸检和分子诊断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心原性猝死的病因复杂,相关疾病种类繁多,在实际工作中,每例心原性猝死都必须进行直接死因及基础病因的解释。共识还指出,分子诊断是指为了鉴定心血管疾病遗传变异而进行的分子遗传学检测,主要利用心原性猝死患者、心脏骤停存活者或心原性猝死高危者的血液/组织中提取的DNA来确定其潜在遗传病因。阜外医院病例:心脏上的针
近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叶绍东等报告了一个罕见病例,患者在就诊时,心脏和肺脏上扎着一根针。图1胸片示左下肺及心影内可见短棒状金属异物影;超声提示心脏内21×11mm2并伴有赘生物钙化的团块。边界不规则,回声不均,部分有钙化,占位性病变活动度较大。图2CT显示左肺及心脏左室游离壁有针状异物,左下肺心缘旁可见条状金属密度影,周围少量渗出性改变杨进刚阜外2023-07-30 12:20:36
0000走路延寿,每日8000步就好!15项研究近5万人分析
每天步走1万步,科学不科学?近日,发表在Lancet子刊的研究表明,每天多走走可延寿,不过走多少适宜因年龄而异。研究显示,与每天走3553步的人相比,每日走5801步、7842步和10901步的人死亡风险分别降低了40%、45%、53%。而且,随着每天走的步数的增加,死亡风险逐渐降低,不过之后渐趋平稳。杨进刚阜外2023-09-24 10:56:28
0000【JACC综述】老年人群他汀一级预防六个问题:衰弱、合并症及多重用药的老年人须警惕不良反应
随着老龄化进程和人群寿命的延长,全世界≥65岁的老人越来越多,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主要的老年人群“杀手”。在美国,到2030年,ASCVD患病率将增加43%。我国也同样面对这个问题,但是人老了相对就脆弱了,怎么合理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ASCVD的一级预防?JACC最近发表的一篇综述这样说,要点见下:杨进刚阜外2023-08-13 17:11:51
0000FDA警示激光笔光束灼伤儿童眼睛
激光笔,在演讲时颇有用武之地,不过让儿童拿来当玩具就不大妙了。近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发布警告指出,激光笔发出的光有损视力和皮肤。FDA之所以发出这样一条警告,是因为有很多家长对此不以为意,让孩子随意拿着玩,而且当激光笔通过镜面或金属表面反射后,光束可能会更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