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青少年血压在升高(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
在生命早期强调心血管健康,采取以预防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和吸烟等零级预防为主的策略,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形成有利于健康生活方式的社会环境,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来源:
该研究从1991~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中选择3785名青少年儿童,对出生于 1981~1985年、1986~1990年、1991~1995年、1996~2000年的四个队列7~18岁期间的平均血压变化轨迹进行了评估。
例如,与最早出生的队列相比,9岁时,最晚出生的队列中男孩和女孩的平均收缩压分别升高了4.4 mmHg和4.0 mmHg,青春期血压升高幅度略有缩窄,17岁时男生和女生的平均收缩压分别升高3.0 mmHg和2.6 mmHg。
一项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研究发现,近30多年,中国青少年儿童的血压呈上升趋势,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体格生长得到了明显改善,尤其是身高增长明显。
研究者认为,除了体格生长,一些生命早期因素可能也导致了青少年儿童血压的升高。
校正体格生长这一影响因素后,中国青少年儿童的血压升高幅度有所降低,但儿童期的血压升高仍然明显。
然而,校正生长发育这个因素后,青少年儿童的血压上升趋势还是很明显。
[1] Secular trends in blood pressure trajectories in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he impact of changing physical growth. J Hypertens, 13 October 2021.
研究者发现,上述4个队列7~18岁期间的体重指数和身高变化轨迹也呈上升趋势,总体上身高的增长幅度大于体重指数的增长幅度。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指出,只有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应从仅关注危险因素,转向关注危险因素形成和流行的环境,注意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对危险因素形成的作用。
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青少年儿童的血压呈上升趋势。与最早出生的队列相比,最晚出生的队列从儿童期到青春后期,平均血压明显升高。
青少年儿童血压显著升高,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对于将来的心血管病负担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睡的多,高血压风险高!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分析
高血压与年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多种不良生活方式均有关,近日,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居民中调查发现,睡眠时间长与高血压有关。本研究在四川省彭州市的15个乡镇纳入55687名居民,年龄30~79岁。高血压患病率为25.17%。杨进刚阜外2023-09-28 14:50:55
0000JAMA刊登美国预防工作组文章:正常人补钙或维生素D不能预防骨折,反而增加肾结石风险
近期,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在JAMA发表文章指出对于没有维生素D缺乏症、骨质疏松症或骨折史的人来讲,补钙或者补充维生素D均不能预防骨折,反而会增加肾结石风险。USPSTF表示,目前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补充<400IU/d的维生素D和<1000mg/d的钙补充剂并不会预防绝经后妇女骨折的发生。中国慢病研究:哺乳的妈妈一生心血管病风险降10%
6月21日,中国慢病研究(CKB)组发表最新研究结果称,与不哺乳的妈妈相比,哺乳妈妈未来一生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大约会降低10%。对于世界卫生组织“在婴儿头半年进行母乳喂养”这一建议,该研究结果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证据。该研究显示,与从未哺乳的妈妈相比,哺乳妈妈的冠心病和中风风险分别降低9%和8%。心梗休克患者平均动脉压应在80~100 mmHg!JACC研究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休克的患者,应用药物将血压维持在什么水平最合适?近期,JACC发表的一篇文章称,对于心梗后休克的心脏骤停患者,使用升压药,使平均动脉压维持在80~100mmHg,可以明显减轻心肌损伤。该项分析采用Neuroprotect和COMACARE研究数据,在最初随机分组的235例患者中,120例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休克。讲述、见证(四)——全球首个糖尿病预防研究和中国最大规模病理学研究
中国最大规模的病理学研究以往,心肌梗死在心血管科尚属“罕见病”,而今天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中国呈迅速上升趋势,成为中国居民死因构成中上升最快的疾病,亦成为威胁中国公众健康的重要疾病。而在70年代末,阜外医院牵头开展了我国近万例的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普查,到目前为止,这仍是国内最权威、样本量最大的人体资料。当时的研究结论,到今天,该研究的结论对于指导我国心血管病的预防工作仍具有重有意义。杨进刚阜外2023-09-01 14:06:43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