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提醒(手机App,电子药盒,哪个更好,AHA改善降压药物依从性科学共识)
智能手机App
减少药物自费比例可小幅改善依从性。
一项Meta研究分析了16个随机试验,发现短信使依从性有较大改善。
调查依从性可以通过自我报告、问卷调查、药片数量、处方配药率、电子药盒、数字传感器、直接观察和生化测定等。
单次开药而非分别取药
患者自我报告的依从性通常不准确,因为患者倾向高估依从性。
固定剂量复方制剂
(1) 起始阶段:未服药;
最有效的教育干预似乎是个性化、多次进行和刚确诊时就进行教育。
(3)患者不按时用药或改善生活方式。
知晓高血压但未控制的主要原因有三:
控制高血压,可降低心脏病和卒中发病率。但全球高血压控制情况仍不尽人意,药物依从性不佳是重要原因之一。
(2) 实施阶段:未按处方剂量服药;
一次就诊时取走所有药物,相较多次就诊取药,显著改善了依从性。
来源:Medication Adherence and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Hypertension. 2021 Oct 7.
(3) 未坚持服药。
许多随机研究评估了电子药盒的作用,但效果并不一致。电子药盒与对漏服药的患者的提醒信息相结合时,似乎很有效。
家庭血压监测
2003~2010年一项美国研究显示,在高血压未控制的患者中,39.4%因不知晓,15.8%未使用药物,仅44.8%在服药。
有许多被诊断为顽固性高血压的患者,则可能是依从性的问题。
近日,美国心脏协会发布了有关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科学声明。
许多试验评估了自我血压监测对药物依从性的影响,发现在药物依从性和血压控制方面有微小但显著的改善。
药师咨询
有研究表明,医生用药不当,而非患者不用药,是导致血压控制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电话或邮件提醒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药师提供的具体干预措施变化很大。有些研究证明了其有效。
2014年的一项针对Cochrane数据库182项提高药物依从性的干预措施的随机试验的分析显示,改善依从性的方法大多比较复杂,而且不是很有效。
9个队列研究发现,复方制剂明显改善依从性。关于复方制剂和自由联合等效药物对依从性影响的比较,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的高质量随机试验。
电子药盒
有关依从性的问题,声明认为有3个主要阶段:
减少病人的花费和其他激励措施
相比之下,单独使用成本较低的非电子提醒设备(如带有数字时间的瓶盖、指示服药时间)似乎效果不佳。
声明指出,影响药物依从性的危险因素和预测因素有很多。如医患沟通、药物的获取和费用、治疗方案的复杂性、合并的疾病、老年和残疾、药物副作用等
十多个随机试验评估了各种智能手机App的效果,App提供了提醒、教育、与同伴支持的联系,以及提高依从性的激励信息。
短信提醒
(2)患者不能负担药物或吃不上药物;
(1)医生选择药物不当或剂量不足;
患者教育
一项系统综述发现,在25个以教育为基础的策略中,有12个(40.8%)改善了依从性。
一项系统综述发现,自我血压监测虽使药物依从性改善,但与更好的血压控制无关。
对于依从性差的患者,似乎有效。
尽管有许多研究发现依从性显著改善,但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不能对这些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得出可靠的结论。
阜外医院建立中国首个CRT患者预后评分系统:仅4个简单指标
阜外医院刘志敏等在本刊发文报告,针对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患者预后评估,该研究团队建立了第一个基于国人的评分系统——HEAL评分,且该评分系统区分度优于优于国外常用的EARRN评分。该评分系统结合了临床、超声及生化指标,包括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大内皮素-1、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和左心房前后径四个简单指标。杨进刚阜外2023-08-11 08:45:53
0000阜外医院姚焰团队:射频消融治疗无症状持续性房颤应谨慎
房颤射频消融是一种微创手术,可以根治房颤。一般说来,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和部分持续性房颤患者也适合射频消融,尤其是抗心律失常药物效果欠佳且症状明显的患者。那么患者如果没有症状,究竟是否也需要做射频消融呢?AHA发布声明称:睡眠障碍应视为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不足7小时为睡眠不足
近期,AHA发布声明称,睡眠时长以及睡眠障碍应被看成是心脏代谢及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声明指出,睡眠时间短、睡眠时间长以及睡眠障碍均与不良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睡眠不足对于机体的能量代谢有负面影响,但目前尚不清楚,改善睡眠障碍是否会有助于控制超重/肥胖。治疗睡眠障碍有很多好处,尤其是有助于降低血压。治疗房颤,要抗凝、减轻症状和合并症管理!ESC发布房颤新指南
8月29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心胸外科协会(EACTS)联合发布了最新版房颤诊断和临床管理指南。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会出现心悸、乏力、呼吸急促以及入睡困难,危害较大。不仅会增加5倍的脑卒中风险,1.5~2倍的死亡风险,50%的认知功能下降和痴呆风险,还会影响生活质量。指南提倡采用心房颤动更好护理(ABC)途径来进行临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