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因吃得不对(而非吃得多,美17学者发文)
人们普遍认为,肥胖的流行,是由于吃的过多,动的太少。
有人认为,中国历史上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是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并没有高碳水化合物带来的问题。
来源:Ludwig DS, Aronne LJ, Astrup A, et al. The carbohydrate-insulin model: a phys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he obesity pandemic. Am J Clin Nutr. 2021 Sep 13:nqab270. doi: 10.1093/ajcn/nqab270.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吃精加工的碳水化合物时,机体就会增加胰岛素分泌,对脂肪细胞发送“囤热量”的信号,减少了为肌肉以及其他代谢活跃组织提供能量。
作者也很客观地表示,就怎么变胖的上述两种模型还需进一步开展研究明确,也许未来还会更为明确的新模型。他们呼吁,开展建设性讨论,促进不同观点学者间的合作。
而限制热量的减肥措施,最初会导致体重减轻,给人一种能有意识地控制体重的印象。
而这种错误也让大脑“犯了迷糊”,认为机体还没有获得足够的能量,就刺激产生了饥饿感。另外,机体为了“节能”,新陈代谢也可能会减慢。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个人老觉得饥饿,即使脂肪已经“越囤越多”。
美国饮食指南建议,减肥“要减少从食物和饮料中获得的热量,并增加活动,消耗热量,但目前肥胖及相关疾病依旧稳步上升。
“碳水化合物-胰岛素模型”将肥胖归咎于现代饮食模式,其特点就是吃了过多的高糖负荷食物,尤其是过度食用精加工过碳水化合物,导致脂肪储存、体重增加。
近日,《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17位学者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肥胖不能简单视为能量出入不平衡,而认为“碳水化合物-胰岛素模型”更能解释肥胖问题。
但身体的反应则反对减肥,进而使代谢率下降,饥饿感升高,需要越来越严格的热量限制,做不到这一点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缺乏自制力。
通过低糖饮食,人可能会饥饿感更少,促进自发减重。一个可行的策略是吃全谷物、水果、豆类和非淀粉蔬菜,以及坚果、种子、鳄梨、橄榄油等替代高糖负荷食物(如精制碳水化合物)。
但作者认为,当时人们体力活动多,食物供应受限,可能抵消了饮食对体重增加的影响。最近,进入高糖饮食的中国人中,肥胖和代谢性疾病已经大幅增加。
作者认为,采用“碳水化合物-胰岛素模型”,更为关注吃什么。少吃高糖负荷碳水化合物,就会减少机体“囤脂”的动力,进而机体就会减少饥饿感,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这对于管理和防治肥胖具有根本影响。
临时起搏新方法!北大人民医院李学斌等研究
杨进刚阜外2023-10-03 12:50:33
0000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称,放疗或能治疗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
一提放疗,常常想到的是治疗肿瘤。不过近期发表于NEnglJMed上的一项研究,放疗却在平均14分钟就终结或极大改观了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杨进刚阜外2023-08-13 12:21:45
0000美国心脏代谢健康状况显著恶化!JACC研究
近日,JACC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近20年来,美国成年人的心脏代谢健康状况显著恶化,达到最佳心脏代谢健康水平的美国人不到7%。研究从血压、血糖、血脂、体重以及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心脏病发作、卒中等)五个方面对美国人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估。他们发现,截至2017~2018年,只有6.8%的美国成年人上述5个指标均达到了最佳水平。杨进刚阜外2023-09-27 17:51:04
0000胡盛寿获国际冠心病大会终身成就奖
8月4日,国际冠心病大会(ICC)2018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被大会授予终身成就奖。“他是一位有远见的领导者,”ICC2018共同主席,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JohnD.Puskas教授这样评价胡盛寿。他还指出,有了胡盛寿院士的支持,国际冠心病大会才能来到中国。杨进刚阜外2023-08-19 15:29:55
0000中国心血管医生调查:41.5%为女性,1/3为研究生,1/4曾出国深造
中国和美国的心血管科医生有什么差别?近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等对31个省的25240名心血管医生进行了调查,发现我国心血管病医生不但较为稀缺,而且经过认证的介入医生较少。在我国分别平均每10万人有1.9位心血管医生,美国则为每10万人中5.57名。图1每10万国人对应的心血管专科医生人数调查还显示,中国女性心血管医生占41.5%,而在美国仅占12%。杨进刚阜外2023-07-31 08:06:32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