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因吃得不对(而非吃得多,美17学者发文)
作者也很客观地表示,就怎么变胖的上述两种模型还需进一步开展研究明确,也许未来还会更为明确的新模型。他们呼吁,开展建设性讨论,促进不同观点学者间的合作。
有人认为,中国历史上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是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并没有高碳水化合物带来的问题。
而这种错误也让大脑“犯了迷糊”,认为机体还没有获得足够的能量,就刺激产生了饥饿感。另外,机体为了“节能”,新陈代谢也可能会减慢。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个人老觉得饥饿,即使脂肪已经“越囤越多”。
人们普遍认为,肥胖的流行,是由于吃的过多,动的太少。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吃精加工的碳水化合物时,机体就会增加胰岛素分泌,对脂肪细胞发送“囤热量”的信号,减少了为肌肉以及其他代谢活跃组织提供能量。
近日,《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17位学者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肥胖不能简单视为能量出入不平衡,而认为“碳水化合物-胰岛素模型”更能解释肥胖问题。
“碳水化合物-胰岛素模型”将肥胖归咎于现代饮食模式,其特点就是吃了过多的高糖负荷食物,尤其是过度食用精加工过碳水化合物,导致脂肪储存、体重增加。
但身体的反应则反对减肥,进而使代谢率下降,饥饿感升高,需要越来越严格的热量限制,做不到这一点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缺乏自制力。
通过低糖饮食,人可能会饥饿感更少,促进自发减重。一个可行的策略是吃全谷物、水果、豆类和非淀粉蔬菜,以及坚果、种子、鳄梨、橄榄油等替代高糖负荷食物(如精制碳水化合物)。
来源:Ludwig DS, Aronne LJ, Astrup A, et al. The carbohydrate-insulin model: a phys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he obesity pandemic. Am J Clin Nutr. 2021 Sep 13:nqab270. doi: 10.1093/ajcn/nqab270.
美国饮食指南建议,减肥“要减少从食物和饮料中获得的热量,并增加活动,消耗热量,但目前肥胖及相关疾病依旧稳步上升。
而限制热量的减肥措施,最初会导致体重减轻,给人一种能有意识地控制体重的印象。
但作者认为,当时人们体力活动多,食物供应受限,可能抵消了饮食对体重增加的影响。最近,进入高糖饮食的中国人中,肥胖和代谢性疾病已经大幅增加。
作者认为,采用“碳水化合物-胰岛素模型”,更为关注吃什么。少吃高糖负荷碳水化合物,就会减少机体“囤脂”的动力,进而机体就会减少饥饿感,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这对于管理和防治肥胖具有根本影响。
房颤抗凝不坚持,后果很严重!欧洲心脏杂志研究
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中风的风险是一般人的5倍,因此,目前指南推荐中高风险患者长期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7月16日,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一项来自荷兰的全国性队列研究提示,坚持服用抗凝药物,对于房颤患者来说至关重要。4年期间,与坚持服药的患者相比,未坚持服药的患者发生缺血性中风的风险增加58%,缺血性中风及相关死亡的风险增加79%。男士打呼噜,易不育!JAMA子刊中国台湾病例对照研究
既往研究表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会影响身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危害尤其突出,与冠心病、房颤、中风、肥胖等一系列疾病密切相关。1月21日,JAMA网络开放子刊上发表的一项来自中国台湾的病例对照研究提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还增加男士不育的风险,40岁以下以及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等疾病的男士风险尤其高。15岁体重220斤,4天减重14斤,外科医生让她重回自信
极目新闻记者周萍英特约通讯员白菲斐通讯员程思寇丽15岁的小美,身高174cm,体重110公斤,爱美的她曾尝试多种减肥方法,饥饿、针灸、刮痧……甚至几入减肥训练营,但均以失败告终。小美很是沮丧,肥胖让她在同学中有些自卑。小美恢复自信(通讯员供图)健康号2023-04-24 15:11:150000阜外学者称,心室收缩不同步者早期可出现心肌代谢变化
阜外医院汪蕾、马兴鸿等研究证实,对于扩张型心肌病合并LBBB患者,室间隔心肌代谢降低与左心室收缩不同密切相关,而且心室收缩不同步导致的心肌代谢变化要早于心室功能的变化。研究者强调,应用心肌代谢PET显像可同时评价心肌代谢及心室收缩同步性,对于预后评价和疗效监测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美国预防部门发文,无症状,不建议筛查甲状腺癌
近日,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发文,不推荐对没有症状的成人筛查进行甲状腺癌。过去10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每年增加4.5%,远超其他肿瘤,但是死亡率并没有相应的变化。大多数甲状腺癌患者预后良好,甲状腺癌整体5年生存率为98.1%。USPSTF认为,甲状腺癌相对比较少见,一些观察性研究发现,在大规模筛查计划后,死亡率无明显变化。因此筛查和治疗的整体益处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