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可预测支架内血栓风险!袁晋青/赵雪燕团队ESC 2021研究
在2021年欧洲心脏病学(ESC)大会上,阜外医院袁晋青/赵雪燕研究团队公布的一项大规模、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表明,作为潜在的新型血栓生物标志物,D-二聚体可用来预测冠脉介入治疗后的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尤其适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研究者指出,目前尽管冠脉介入治疗技术在不断进步,药物治疗也越来越规范,但仍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心血管事件,血栓残余风险是业界关注的焦点话题,但目前尚缺乏用于评估血栓形成残留风险的生物标志物。袁晋青/赵雪燕研究团队已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D二聚体与冠脉介入治疗后的死亡风险相关。
这项真实世界的大样本数据提示,D-二聚体还可独立预测冠脉介入治疗后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 研究者认为,未来有可能会使用 D-二聚体来指导冠脉介入治疗后的个体化抗栓治疗。
该研究纳入10 724例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排除2 159例D-聚体数据缺失或失访的患者后,最终 8 565例患者被纳入分析。
2年随访期间,共发生77例支架内血栓形成事件(根据学术研究联盟定义,包括确定的、很有可能的、可能的支架内血栓形成)。
支架内血栓形成组的平均D-二聚体水平(0.33 μg/m)显著高于非支架内血栓形成组(0.28 μg/ml)。
Kaplan-Meier 生存曲线分析显示,根据D-二聚体水平的中位数(0.28 μg/ml)为划分界值,不论是在总人群,还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和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较高的患者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事件的风险均较高(图 1)。

以D-二聚体中位数水平(0.28 μg/ml)) 为界值分组,总人群(左)、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右)的支架血栓形成Kaplan-Meier 曲线
多变量Cox分析显示,与D-二聚体水平低(<0.28 μg/ml)的患者相比,总人群、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高(≥0.28 μg/ml)者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分别增加1.25倍和1.13倍。但D-二聚体水平高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风险并未显著升高(HR=2.56,95% CI:0.92–7.1,P=0.072)。
来源:Zhao X, Li J, Li J, et al. D-dimer as a potential novel thrombus biomarker for predict stent thrombosis in patients on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ESC Congress 2021.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对于心原性猝死,建议尸检或分子检测!中国专家共识
近日,《心原性猝死尸检和分子诊断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心原性猝死的病因复杂,相关疾病种类繁多,在实际工作中,每例心原性猝死都必须进行直接死因及基础病因的解释。共识还指出,分子诊断是指为了鉴定心血管疾病遗传变异而进行的分子遗传学检测,主要利用心原性猝死患者、心脏骤停存活者或心原性猝死高危者的血液/组织中提取的DNA来确定其潜在遗传病因。世卫组织模型高估了国人心血管病风险!柳叶刀子刊阜外研究
2019年,世卫组织利用全球85个前瞻性队列开发了心血管病风险评估模型,并针对不同区域进行调整和优化,最终构建了适合全球21个区域的心血管病风险评估模型,其中包括针对中国人群的东亚地区风险评估模型【链接】。北大武阳丰教授等研究称,我国急性冠脉事件患者半年后仅七成用他汀,停药者心血管事件易复发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武阳丰教授等报告,我国出院时处方了他汀类药物(他汀)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出院6个月时他汀应用率降至了72%。研究人员发现,他汀依从性差的人,出院12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发生率为2.7%,明显高于依从性好的人(1.8%)。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首次报告中国患者从发病至急诊介入时间:平均5.5小时,远远长于美国和日韩
中国医学科学院杨跃进教授牵头的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近期公布了一项新的分析。该研究发现,对于中国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果接受急诊介入治疗,从症状发作到介入治疗的平均时间为5.5小时,明显长于其他国家的数据。研究也发现,越晚开通冠状动脉,再灌注效果也就越差。杨进刚阜外2023-08-03 13:55:24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