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847

D二聚体可预测支架内血栓风险(袁晋青,赵雪燕团队ESC,2021研究)

杨进刚阜外杨进刚阜外2023-09-19 08:56:551

来源:Zhao X, Li J, Li J, et al. D-dimer as a potential novel thrombus biomarker for predict stent thrombosis in patients on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ESC Congress 2021.

多变量Cox分析显示,与D-二聚体水平低(<0.28 μg/ml)的患者相比,总人群、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高(≥0.28 μg/ml)者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分别增加1.25倍和1.13倍。但D-二聚体水平高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风险并未显著升高(HR=2.56,95% CI:0.92–7.1,P=0.072)。

2年随访期间,共发生77例支架内血栓形成事件(根据学术研究联盟定义,包括确定的、很有可能的、可能的支架内血栓形成)。

支架内血栓形成组的平均D-二聚体水平(0.33 μg/m)显著高于非支架内血栓形成组(0.28 μg/ml)。

Kaplan-Meier 生存曲线分析显示,根据D-二聚体水平的中位数(0.28 μg/ml)为划分界值,不论是在总人群,还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和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较高的患者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事件的风险均较高(图 1)。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以D-二聚体中位数水平(0.28 μg/ml)) 为界值分组,总人群(左)、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右)的支架血栓形成Kaplan-Meier 曲线

研究者指出,目前尽管冠脉介入治疗技术在不断进步,药物治疗也越来越规范,但仍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心血管事件,血栓残余风险是业界关注的焦点话题,但目前尚缺乏用于评估血栓形成残留风险的生物标志物。袁晋青/赵雪燕研究团队已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D二聚体与冠脉介入治疗后的死亡风险相关。

这项真实世界的大样本数据提示,D-二聚体还可独立预测冠脉介入治疗后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 研究者认为,未来有可能会使用 D-二聚体来指导冠脉介入治疗后的个体化抗栓治疗。

该研究纳入10 724例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排除2 159例D-聚体数据缺失或失访的患者后,最终 8 565例患者被纳入分析。

在2021年欧洲心脏病学(ESC)大会上,阜外医院袁晋青/赵雪燕研究团队公布的一项大规模、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表明,作为潜在的新型血栓生物标志物,D-二聚体可用来预测冠脉介入治疗后的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尤其适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