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Circulation述评稳定心绞痛血运重建治疗)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CLARIFY 注册研究纳入32691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7212例(22.1%)有心绞痛,平均年龄64岁。92.3%的患者应用降脂药,95.2%至少应用一种抗血小板药物,75.3%使用β受体阻滞剂,76.2%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
但Circualtion杂志一篇述评则对文章结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这些患者心绞痛的缓解和预后可能与接受了支架或搭桥手术有关。
[2]CLARIFY Investigators. International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Evolution and Outcomes of Chronic Stable Angina: The Multinational CLARIFY Study. Circulation. 2021; 144(7):512-523.
述评作者认为,轻度心绞痛比重度心绞痛更容易自发缓解,比如患者限制自己的活动。当受损的缺血区域梗死时,心绞痛也可能消失。心绞痛的消失也可能与侧支循环的改善相关。
ISCHEMIA研究提示,许多伴有轻度心绞痛或无症状缺血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在排除左主干病变和左心室功能不全后,可以采用初始保守治疗。
近日在Circulation发表的 CLARIFY 注册研究发现,对于多数稳定性冠心病和心绞痛患者,规范进行药物治疗即可。
但对于左主干病变或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血管重建提高生存率,3级或4级心绞痛患者在PCI或搭桥后更能缓解心绞痛。
来源:
[1]Waters DD, Stone GW. Usefulness of Angina to Guide Revascularization Decisions. Circulation. 2021;144(7):524-527.
在CLARIFY研究中,近40%的患者心绞痛症状在1年内消失。
作者分析,与ISCHEMIA 研究的患者相比,CLARIFY研究人群既往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手术的发生率非常高,基线检查时心绞痛和缺血的发生率非常低。
CLARIFY和ISCHEMIA两个研究结果均不适用于急心梗患者,因及时血运重建可明显改善这些患者的预后。
研究显示,参与研究时有心绞痛者,随访1年时,虽未行血运重建,但39.6%的人症状消失,而且每年有心绞痛的患者比例均在减少。5年随访结束时,三分之一仍有心绞痛症状,12.3%发生心梗或接受血运重建治疗,8%死亡。但45.8%无心血管事件,也未发生心绞痛。
在CLARIFY研究中,超过半数患者有心梗病史,超过半数也接受过冠脉介入治疗(PCI),20%以上接受过冠脉搭桥手术,68.3%的心绞痛患者和90.3%的无心绞痛患者在基线时曾进行过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平均时间为7年。
因此,该人群患有长期稳定的冠状动脉疾病,大多数高危冠状动脉病变已经血运重建或引起心肌梗死,这才导致了只有少数患者有心绞痛或心肌缺血。
中国半数肥胖男士打鼾!阜外医院有研究发现,打鼾者心梗风险增77%
习惯性打鼾不简单,可增加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慢病风险。近日,中国慢性前瞻性研究在30~79岁51万余国人研究发现,习惯性打鼾标化报告率为21.2%。在肥胖者中,打鼾者尤其多。男女肥胖人群中,习惯性打鼾率分别高达52.2%和34.2%,体重指数(体重与身高平方比值)每增加1kg/m2,习惯性打鼾的风险增加19%。腰围每增加1cm,习惯性打鼾风险就增加6%。杨进刚阜外2023-08-28 15:37:18
0000JAMA研究称,收缩压降低≤120 mmHg,可防人变傻
大脑是高血压的“靶子”,脑卒中、痴呆、脑损伤等都在列。之前,SPRINTMIND研究显示,对于伴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在平均3.2年将内,收缩压控制在120mmHg或更低,可降低19%的轻度认知障碍风险,15%的全因痴呆风险。而近日,SPRINTMIND研究一项新结果又对上述作了脚注:强化降压,延缓白质病变积聚,从而减轻年龄相关的脑损伤。中国CDC研究称,严打这6种“过街老鼠”,可预防百万人过早死亡
没到70岁就死亡,即过早死亡,在中国人群还是个问题,而控制慢性病和其相关危险因素是关键一环。两年前,联合国发布的“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要求各国到2030年把慢性病早死概率下降1/3。中国能否按既定目标达标?杨进刚阜外2023-08-12 12:02:08
0000介入时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影响治疗效果
放射介入手术与外科手术不同,是在患者清醒的状态下进行操作。多数患者在面对那些冰冷的影像机器同时还要经过血管向体内注入造影剂时不免出现紧张、害怕甚至焦虑等不良情绪。最新研究发现,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消极情绪会对手术效果产生不良影响。血脂异常治疗原则、靶目标值和监测【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
2023年3月25日,《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发布会举行。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赵水平教授介绍了血脂异常的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管理。赵水平教授介绍血脂异常的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管理杨进刚阜外2023-10-02 15:17:38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