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防控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生活方式干预缺位,赵冬点评50万居民中国慢病研究)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研究中不良生活方式包括吸烟、过量饮酒(每日饮酒量≥30g纯酒精)、饮食习惯不健康(非每日摄入蔬菜、水果、蛋类,以及每日摄入红肉或红肉摄入频率不足每周一次)、体力活动不足(体力活动水平不足同年龄组、同性别人群的50%)、以及不健康的体重或腹部肥胖(体重指数<18.5 kg/m2或≥28.0 kg/m2,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
与没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居民相比,有4种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人首次发生任何一种或多种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分别增加64%和2.09倍。
而中国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日益流行,让心血管病和糖尿病人群激增。
近日,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对近50万国人的研究显示,一个人从健康到罹患一种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再发展到数种,再到死亡等不同阶段中,吸烟、过量饮酒、不健康饮食、体力活动不足、不健康体重或腹部肥胖等5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与之有很强的关联,具有长期和剂量反应效应。
比如,在10年期间,之前吸烟者中,无心血管代谢性疾病者中有93.3%,得了心血管代谢性疾病者中的91.9%,以发展到共病阶段者的90.9%,依然吸烟如故;这三类人群对应的分别有94.4%、94.7%和94.4%的人饮食习惯照旧不健康。
另外,身体活动不足基本上与所有的疾病转变过程都有关;而吸烟与死亡、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的关联更强。
[2]Zhao D. Key roles of five lifestyle risk factors in the harmful transition froma healthy condition to multimorbidity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Eur Heart J.2021 Aug 6:ehab516. doi: 10.1093/eurheartj/ehab516.
研究进一步将首次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分为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2型糖尿病后,如首次心血管代谢性疾病不同,即便在相同的进展阶段,不健康生活方式从中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
赵冬呼吁,人们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否则,许多人将因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失去健康,甚至生命。

赵冬指出,这些发现反映了在这一庞大人群中,生活方式干预在一级和二级预防中的缺失或失败,也提示了生活方式干预在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防控过程中的困境。
同期述评中,北京安贞医院赵冬教授指出,导致中国心血管死亡的前十个可纠正的因素中,有七个是不健康生活方式。
来源:
赵冬指出,这些发现还表明,在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得到良好治疗的人群中,心血管疾病仍有一定的复发风险,可能是由于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
研究显示,对于健康人,每多1种不健康生活方式,随访11.2年期间,发生心脏病、中风或糖尿病的风险增加20%,从1种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发展至≥2种的风险增加14%,从健康到死亡的风险增加21%。
到一定年龄,却罹患数种慢性疾病连绵病榻。或许就是因为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种下了因结下的果。
但是当前更多的研究资源,尤其是随机试验,却致力于药物或器械治疗而非生活方式干预,这使得生活方式相关循证医学证据苍白。
每增加1种不健康生活方式,从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2型糖尿病发展至死亡的风险分别增加14%、16%、11%、19%。
该研究对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中30~79岁入组时无慢病的461047人中位随访11.2年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其中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和2型糖尿病;心血管代谢性共病定义为同时患有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和2型糖尿病中两种或三种。
在该研究中,90%的男性和63%的女性至少有两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研究期间,无论是健康人,还是有糖尿病或心血管病的患者中,都普遍存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1]HanY, Hu Y, Yu C, et al. Lifestyle,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and multimorbidity ina prospective Chinese study. Eur Heart J. 2021 Aug 1:ehab413. doi:10.1093/eurheartj/ehab413.
而且,研究期间,从健康人到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到共病的每个阶段,不健康生活方式依然较为流行,几无改观。
尽管中国的所有相关指南都建议强调预防,在疾病的每个阶段都应改变生活方式,但对于心血管病和糖尿病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或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七分之一居民一生中将发生精神障碍疾病
近期,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等报告了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结果。研究发现,除老年期痴呆外,6类精神障碍的终生加权患病率为16.6%,即七分之一的居民在一生中发生至少一种精神障碍疾病。该研究发表在《柳叶刀》精神病学子刊上,在国内精神卫生调查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六大类精神障碍包括心境障碍、焦虑障碍、酒精/药物使用障碍、精神分裂症及相关精神病性障碍、进食障碍、冲动控制障碍。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2:21:03
0000美研究揭示肩关节疼另有蹊跷: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捣鬼”
长期的肩部疼痛或不适,是由于受凉或超量体力活儿造成的?原因很多。但近期一项来自美国犹他大学的研究显示,其中最为做怪的或是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心脏与骨骼肌肉有潜在的联系。之前就有研究显示,腕管综合征、跟腱炎、网球肘等并非体力活动者的“专利”,心脏病风险升高者也有得这些疾病,以及所有肌肉骨骼疾病的倾向。人工智能识别胸痛准确度远超医生:当机器人说不需检查时,几乎100%正确
人工智能涉足医学界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在ICNC2019上面世的名为“ARTICA”的“超级大脑”决策支持系统能识别哪些胸痛患者是源于心脏问题,以及需要做什么必要的心血管检查,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研究者说,当前临床上存在过度检查的现象,而“ARTICA会严格遵守ESC指南,减少不必要检查,省时省钱。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冠造前用P2Y12抑制剂有害!? JAMA子刊Meta分析
近20年来,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中,氯吡格雷、普拉格雷、替格瑞洛等P2Y12抑制剂的应用时机引起了较大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