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服抗凝药者(连续停用,7天有危险,全球多中心研究)
6月1日,GARFIELD-AF研究组发表的一项新分析表明,在新诊断房颤的患者中,口服抗凝药连续停用≥7天时,死亡、中风或体循环栓塞、心梗的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对于房颤患者来说,口服抗凝药可显著降低中风或体循环栓塞风险。
研究者发现,有出血史、阵发性房颤、急诊室就诊、服药时各种出血(大出血、有临床意义的非大出血、小出血)、中风/体循环栓塞、心梗、接受左心耳封堵术等患者比较容易停药,停药的可能性分别增加43%、15%、37%、902%、170%、90%、309%、174%、399%。
来源:Risks associated with discontinuation of oral anticoagulation in newly diagnosed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Results from the GARFIELD-AF Registry. J Thromb Haemost. 2021 Jun 1.
而年龄较大、有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糖尿病、房颤发作至接受口服抗凝治疗的时间较长、永久性房颤患者停药的可能性较小。
有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糖尿病、永久性房颤(vs 持续性房颤)患者停药的可能性分别降低19%、12%、27%。
年龄每增加10岁,停药的可能性降低16%;从房颤发作至接受口服抗凝治疗的时间每增加1周,停药的可能性降低4%。
GARFIELD-AF研究是一项全球性的多中心、前瞻性注册研究,覆盖全球30个国家、858个研究中心。
不论是服用华法林还是新型口服抗凝药,连续停药≥7天后的上述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相似。
停用口服抗凝药的患者,不管后来是否重新服用这类药物,中位随访511天后,全因死亡风险较持续口服抗凝的患者增加62%,中风或体循环栓塞风险增加1.21倍,心梗风险增加85%。
这项新分析从中纳入23 882例新诊断为房颤的患者,其中13%的患者连续停用口服抗凝药≥7天,停药后中位随访511天。
ARB或对大脑更有益!SPRINT研究新分析
高血压是认知功能下降和痴呆的主要可纠正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有研究发现,应用降压药物可降低认知功能下降和痴呆的发生风险,但到底是降压药物的降压作用还是其对大脑有直接影响而发挥作用,目前尚不明确。从药理作用机制来看,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相比,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可能对大脑更有益。气温≥35℃超过2天,猝死风险增16%
韩国学者最近一项研究发现,高温使猝死风险增加14%。尤其是气温≥35℃持续两天及以上,猝死风险增加16%。猝死高发时间集中于下午3~5点。研究定义高温为日平均气温至少连续两天高于年平均气温的第98百分位。研究者提出,气温与猝死存在J型曲线关系。气温低于28℃时,猝死风险较低,当超过28℃时,猝死风险显著升高。亚组分析显示,≥65岁的老年人更易在高温环境中发生猝死。我国1.8亿人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王陇德院士等绘制地图
12月10日,原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院士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等发表的一项基于2018年中国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项目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年龄≥40岁的居民中,1/4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即约1.813亿人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上海患病率最低,天津最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定义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5.0µmol/L。杨进刚阜外2023-09-21 16:20:50
0000【ACC中国之声】 脂蛋白a升高,增血栓风险!阜外医院袁晋青/赵雪燕团队研究
在202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科学年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袁晋青/赵雪燕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进行了壁报展示,研究生李毓龙报告,在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中,脂蛋白a[Lp(a)]与D二聚体相关。杨进刚阜外2023-09-25 09:56:58
0000长期用抗生素增糖尿病风险!护士健康研究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会改变肠道菌群,而这些微生物群又涉及免疫系统、消化系统、慢性疾病等等。近期,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长期使用抗生素与女性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有关。数据显示,与不使用抗生素的患者相比,接受抗生素治疗15天至2个月或持续时间大于2个月的受试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分别增加23%和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