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筛查需考虑气温变化(广州3,1万人研究)
芬兰学者进行的研究发现,如果人体短时间暴露于-10℃,中心动脉压升高2 mmHg。
不论是室外、室内还是人体温度对血压的影响是综合的,具体到真实“中性血压”还需考虑这些因素,但怎么算还是个问题。
[1] Hu J, He G, Luo J, et al. Temperature-adjusted hypertension prevalence and control rate: a series of cross-sectional stud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J Hypertens. 2021 May 1;39(5):911-918.
述评专家强调,在筛查高血压时应该始终考虑到温度变化这一因素。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及海南分院的学者进行的研究曾发现,“候鸟”高血压患者,到海南一个月后与初到海南1 周相比,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低了14 mmHg。3 个月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进一步下降,但降低幅度较第1个月小。
此外,述评专家认为,温度还可作为预测心血管风险的辅助因素。
在另一项对1000位普通人进行的研究可见,体温升高与心脏指数相关,且与年龄、血糖、血尿酸等无关。但收缩压和脉压与体温无关。
目前关于室内温度对血压影响的关注较少。一项对4659位参与者进行的研究显示,室内温度每降低1℃,血压增加0.5/0.5 mmHg;而每升高1℃,血压分别降低0.73/0.46 mmHg。
同期述评指出,当前观点认为,气温低血压升是通过交感神经兴奋所致,但这并不全面。
人体体温调节系统确实在较短时间内不能对突然的温度变化有效反应。
据多国多城市合作研究网络报道,极端温度的暴露所致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7.7%,可能与暴露于极端气温变化较为脆弱或适应性差有关。
付振虹等指出,不同气候带迁徙导致的短时间内大幅温差与急性心梗的发生密切相关,发病前1~2天内24小时温差大于9.4℃是发生急性心梗的独立危险因素。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据观察,在北半球,2月份血压水平最高,比夏季平均高11~12/7~8 mmHg。
在另一项纳入4000位意大利普通人群(平均年龄50±15岁)的研究中,观察到患者家中或诊室的室内温度与血压负相关。
总之,温度不论是筛查高血压还是预测心血管风险,均是不能忽视的一个角色。
[4] 付振虹,沈明志,薛桥,等. 海南“候鸟人群”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的特点与预后分析. 中国循环杂志, 2017, 32: 1052-1055.
这样就可能造成有的人接受了不必要的治疗,而有的患者则可能未能接受该有的治疗。
付振虹等进行的研究显示,如果“候鸟人群”发生心梗,一般会在平均3天左右发生。而且一旦发生,病情更为严重,预后更差。
来源:
体温对血压的影响,目前了解较少,尽管之前有实验表明较高的体温与较高的外周或中心血压相关。
研究发现,气温每升高1℃,收缩压在血压正常人群中降低0.37 mmHg,在新诊断高血压人群降低0.21 mmHg,在已确诊高血压人群降低0.81 mmHg;而舒张压在这三类人群中分别降低0.19、0.01和0.44 mmHg。
但是不论温度如何,诊断高血压的指南是严格的,即使多或少1 mmHg,就会将患者贴上不同的血压标签,尤其在应用不太保守的2017版美国指南时。
温度与血压的关系很复杂,实际中常常被忽略了。
[3] 朱连荣,彭志晴,刘文徽,等. 海南省气候对“候鸟”高血压患者炎性因子和miR-146a 的短期影响. 中国循环杂志, 2018, 33: 772-776.
[2] Tikhonoff V, Casiglia E. Body, indoor, outdoor temperature - and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J Hypertens. 2021 May 1;39(5):861-863.
血压值在冬季通常更高,而且高血压的诊断在冬季也更多。
而近日广东省疾控中心学者在3.1万人中进行的研究提示,在高血压临床管理和流行病学调查中,需要考虑当地气温。
在5℃、10℃、15℃、20℃和25℃时,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32.5%、 29.7%、27.7%、 26.0%和25.0%;控制率分别为12.0%、17.5%、23.5%、30.1%、和 37.1%。
【ACC心电图每周一练】心电图表现为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的年轻女性
年轻女性因上腹部烧灼感伴胃酸返流症状一年余就诊,ECG显示T波异常,前壁及下壁可见Q波,呈梗死样改变,并可见左室肥大及左房异常。患者否认有心脏病病史,无高血压病史,除口服避孕药物史外无其他服用药物,;否认有胸痛、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能每天步行15分钟且毫无不适。心电图检测如下:查看心电图后,你能得出如下哪一个结论?A可能是陈旧性心肌梗死,建议行运动平板超声负荷试验;杨进刚阜外2023-08-06 10:43:21
0000AHA发布科学声明:判断心脏骤停后昏迷患者预后存在问题,需更多科学证据支持
如果一个人心脏骤停后陷入昏迷,什么时候能醒来?什么时候应该撤掉生命支持?美国心脏协会(AHA)认为,目前对于心脏骤停成功复苏后脑损伤及死亡的预后判断尚存局限性,缺乏高质量的科学证据来支持临床决策。并就此于7月11日在Circulation发表声明指出,对于心脏骤停后昏迷患者需要更先进的科学手段去判断脑损伤预后。Lancet杂志刊登欧洲11国研究:女士抗心衰药物用量或需减半
目前,对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指南推荐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以及β受体阻滞剂治疗,男女患者的用量一样。然而,近日发表在Lancet杂志上的一项欧洲研究提示,女性患者实际所需的上述抗心衰药物剂量可能要低于男性患者,大约只需要指南推荐量的一半。青年非ST段抬高心梗,冠脉病变更重!阜外医院俞梦越等研究
近年来,心梗发病呈年轻化的趋势,临床中青年心梗患者并不少见。近期,阜外医院俞梦越等对青年非ST段抬高心梗和ST段抬高心梗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青年非ST段抬高心梗有更多的危险因素,冠脉病变更重,置入的冠脉支架数量更多。进一步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和肥胖是青年人中非ST段抬高心梗的独立相关因素。有三高,更应多运动!欧洲研究
生命在于运动,对于有“三高”的人而言增强体育锻炼会有什么好处?近日一项在欧洲预防心脏病学年会上报道的研究发现,血压升高、胆固醇升高且有糖尿病的人,如果增强体力活动水平会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研究显示,在考虑了性别、年龄和参与试验时的体力活动水平,血压升高、胆固醇升高且有糖尿病的人如果中等程度或大幅增加体力活动,与体力活动水平没啥变化的人相比,会降低30%的心血管病或死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