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人易得房颤(华人风险尤其高,美国MESA研究新分析)
保持健康的体重是维持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基石。大量研究证据表明,肥胖与房颤风险增加有关。
例如,在BMI相同的情况下,黑人的皮下脂肪组织和总的体脂质量最少。而与BMI相同的白人相比,亚洲人的体脂百分比平均高3%~5%。

研究者表示,不管如何,该研究结果对于房颤高风险人群和房颤患者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肥胖的房颤患者来说,将体重减轻10%以上,无心律失常生存率将提高6倍。中重度肥胖者可能是更合适的目标干预人群。
研究者发现,肥胖对不同种族人群房颤风险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分析显示,在BMI相同的情况下,华人的房颤发生风险最高,黑人的风险最低。
来源:Association between airborne particulate matter and renal function: An analysis of 2.5 million young adults. Environ Int, 2020 Dec 30.
研究者指出,这可能与不同种族人群的内脏肥胖程度不同有关,因为内脏肥胖与房颤风险关联紧密。该研究以BMI作为评估肥胖的指标,但体质量实际上可能是关键的因素,因此BMI可能不能很好地反映不同种族人群的内脏肥胖程度。
中位随访13.8年期间,与体重正常(BMI<25)的人相比,中度、重度肥胖(BMI分别为35.0~39.9和≥40)人群出现房颤的风险分别增加53%和116%,但超重(BMI分别为25~<30)和轻度肥胖(BMI为30~<35)人群的房颤风险并未显著增加。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该研究从MESA中纳入6739例基线无心血管病的45~84岁成年人,中位随访13.8年期间,14.4%的人新发房颤。
一项基于美国多种族动脉粥样硬化研究(MESA)的新分析显示,中度和重度肥胖者出现房颤的风险明显增加,体重指数(BMI)与房颤风险之间呈J型曲线关系。
北大武阳丰教授等研究称,我国急性冠脉事件患者半年后仅七成用他汀,停药者心血管事件易复发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武阳丰教授等报告,我国出院时处方了他汀类药物(他汀)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出院6个月时他汀应用率降至了72%。研究人员发现,他汀依从性差的人,出院12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发生率为2.7%,明显高于依从性好的人(1.8%)。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支架或搭桥未进一步获益!ISCHEMIA研究新分析
对于合并糖尿病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在最佳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包括支架或搭桥的血运重建是否可改善预后,目前尚不明确。近期,一项基于ISCHEMIA研究的分析表明,糖尿病合并稳定冠心病的患者,尽管死亡或心梗风险高,但并不能从常规血运重建治疗中额外获益。该分析一共纳入5900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其中位年龄为64岁,24%为女士,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为80m/(min·1.73m2)。每日撸铁3秒,就会“长力气”!
澳日学者联合进行的研究发现,每天撸铁3秒钟,就可对肌肉力量产生积极影响。这项研究纳入了39位健康的大学生,26人在4周内每周5天进行3秒的最大努力的撸铁,13人作为对照未进行任何锻炼。其中撸铁的形式有3种:以等长式、同心式或偏心式进行二头肌弯举训练。比如,举起重物时二头肌为同心式收缩;将重物放下时是偏心式收缩;拿着重物与地面平行是等距收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心肺复苏后仍昏迷的患者静滴两天抗生素可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
如果在医院外出现心脏骤停,有些人虽然被抢救过来但仍昏迷,需要接受低温治疗(32°C~36°C)。这类患者很容易出现呼吸机相关肺炎。11月7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ANTHARTIC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这类心脏复苏后仍昏迷、接受低温治疗的患者,预防性应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治疗2天可明显减少早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大连医大夏云龙等称,1%~3%患者房颤消融后肺静脉狭窄,严重者表现为呼吸困难或肺感染反复发作
目前,房颤消融术后肺静脉狭窄的发生并不十分常见,但却属于严重的并发症。消融技术与策略的改善仍不能完全避免肺静脉狭窄的发生。肺静脉狭窄定义为肺静脉内径较消融前减小20%以上,狭窄的发生可从肺静脉开口向外延伸至20~30mm。目前报道消融术后肺静脉狭窄整体发生率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