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国人患重度高血压,近六成未治疗,中国百万人群项目分析)
阜外医院李静等代表China PEACE百万人群项目协作组发表的一项新研究结果显示,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成年人中重度高血压(≥160/100 mmHg,即2级或3级高血压)的标化患病率为11.6%。 然而,58.8%的重度高血压患者未接受降压治疗,其中仅27.1%的患者知晓自己有高血压。 在接受降压治疗的重度高血压患者中,84.7%仅用一种降压药物,仅15%接受指南推荐的联合降压治疗。 在应用的降压药物中,钙拮抗剂最常用(66.4%),其次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43.7%)以及利尿剂(15.1%)。 多因素分析显示,女士以及年龄较大、至少有大学学历、收入较低、饮酒、合并肥胖或糖尿病、既往发生过心血管事件的人患重度高血压的风险较高。 根据最新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我国≥18岁成人患病人数已达2.45亿。 研究者指出,高血压尤其重度高血压是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而中风是国人死亡的首要原因,每年中风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20%。为了减少中风,我国必须加强对人群血压的控制,尤其是基层医疗系统要提供高质量的公共卫生服务,来提高社区居民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 China PEACE百万人群项目于2014~2018年从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纳入266万余名35~75岁的成年人,该研究对其中近262万人数据进行分析。这些人平均年龄55.6岁,以50~64岁人群为主。 研究者发现,14.5%的成年人患重度高血压,31.3%有轻度高血压(140/90 mmHg≤血压<160/100 mmHg,即1级高血压),收缩压≥180 mmHg的人占2.9%。 在重度高血压患者中,61.3%为单纯收缩期重度高血压(收缩压≥160 mmHg但舒张压<100 mmHg),12.8%为单纯舒张期重度高血压(舒张压≥100 mmHg但收缩压<160 mmHg)。 来源:[1]Severe hypertension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e China PEACE million persons project. J Hypertens, 2020 Oct8. [2]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概要. 中国循环杂志,2020, 35(9): 833-854.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0.09.001
10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积水潭医院赵兴山等研究称,腹部脂肪预示高血压风险
肥胖和高血压很“亲密”,不过身体不同部位的脂肪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定量计算机断层摄影术(QCT)可以精确地显示一个人脂肪的含量和分布,北京积水潭医院赵兴山、陈洪群等利用QCT进行研究显示,腹内脂肪面积与血压水平呈显著相关性,且腹内脂肪面积而非皮下脂肪面积为高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心脏记忆有妙用!阜外医院陈柯萍等综述
心脏记忆指心室除极异常导致复极发生的适应性电重构现象,心电图上表现为异常除极终止后的T波方向仍与之前异常除极的QRS主波方向一致。近年来,心室起搏相关心脏记忆逐渐引起关注。阜外医院陈柯萍等结合相关研究发表文章指出,心脏记忆除了作为缺血性T波改变的鉴别诊断工具以外,还可预测心室失同步性,后者在生理性起搏领域有重要意义。BBC调查千余名夜班医生:41%开车打瞌睡,一名女医生首个夜班后即死于车祸
近期,英国广播公司(BBC)在1100余名初级医生中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有41%的人在下夜班开车回家途中打过瞌睡。这也意味着,10个人中有多于4个人面临交通事故风险。而事实也让人遗憾,一位女医生在值完第一个夜班后,回家途中即死于车祸。而另一位女医生的经历也是让人一头冷汗:一出医院大门就向相反方向驾驶。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术中国专家共识:半数中青年不明原因脑卒中与卵圆孔未闭有关
大量研究表明,卵圆孔未闭是不明原因脑卒中的重要病因,且为独立危险因素。特别是<55岁不明原因脑卒中患者,约40%~50%的发病已证明与卵圆孔未闭有关。为了规范应用封堵器封堵卵圆孔的治疗,我国先心病介入诊疗专家和心脑血管专家,就此制订了《卵圆孔未闭预防性封堵术中国专家共识》。其中要点见下:1.临床上对于年轻人(<55岁)、缺乏易患因素,突然出现的脑卒中应怀疑卵圆孔未闭为其病因。“十三五”期间中国十大心血管病基础研究名单
本次大会还公布了“十三五”期间中国十大心血管病基础研究名单。1、论文题目:IL-18的剪切触发β-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脏炎症和纤维化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肖晗/张幼怡发表期刊/年份:EuropeanHeartJournal/20182、论文题目:CaMKII作为RIP3的底物介导缺血和氧化应激所诱导的心肌程序性死亡作者单位: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