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使用生物瓣(5年效果不劣于机械瓣,阜外研究)
表1 置入生物瓣和机械瓣的患者术后早中期随访结果[例(%)]
研究显示,不论是置入生物瓣还是机械瓣,术后30天内死亡率均为 2.1%;平均随访66月时,两组全因性死亡率(13.6% vs 13.7%)、再次住院率(25.5% vs 35.9%)均相似。
阜外医院樊红光、于振坤等进行的研究表明,>60岁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置入这两种瓣膜效果相似,术后早中期的生存率和再入院率无差异。
该研究中,除了早中期临床转归相似外,就术后抗凝治疗而言,除皮肤黏膜出血外,其余抗凝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种瓣膜无明显差异。这提示,随着抗凝治疗的逐渐规范化,老年患者可以安全地接受机械瓣置换术后的长期抗凝治疗。
就当前指南而言,2017年欧洲相关指南建议,对于需要置换主动脉瓣的>65岁的患者,使用生物瓣;对于需要置换二尖瓣的患者,>70岁,使用生物瓣。2017年美国相关指南建议,>70岁使用 生物瓣是合理的。对于50~70岁的患者,需用生物瓣还是机械瓣,还是颇有困扰。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其中手术所用瓣膜为国内外常用型号,生物瓣膜包括 CE-Pericardial 生物瓣、Medtronic HancocKⅡ生物瓣等,机械瓣膜包括St.Jude双叶瓣、CarboMedics双叶瓣、Sorin双叶瓣、ATS 双叶瓣等。

对于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来说,换瓣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是,置入生物瓣好还是机械瓣好?
此外,无血栓与出血(脑、内脏及外周血管缺血或出血,不包括皮下出血)的生存率,两组也相似。
该研究共纳入559例>60岁的接受人工瓣膜置换术的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其中319例置入生物瓣,240例置入机械瓣。研究者对两组192对患者进行了倾向性比分分析。
研究者指出,生物瓣的寿命仍短于机械瓣,由生物瓣衰败导致的再次手术不可忽视,再次手术的手术风险更高,而人群人口平均寿命逐渐延长,这样反而会减低患者生存率。此外,房颤也随着增龄而多见。

来源:于振坤,樊红光,郑哲,等. 老年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生物瓣与机械瓣置换术后早期和中期预后的对比研究. 中国循环杂志, 2018, 33: 098-1101.
哈佛研究:中国心血管病流行有三大“罪魁”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者报告,基于中国营养健康调查数据,高血压、体力活动不足和吸烟是导致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的三大“罪魁”。该研究显示,我国47.3%的心血管病源于高血压,23.3%源于体力活动不足,18.5%源于吸烟。高血压是我国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在2009年共导致390万心血管病,包括140万冠心病,150万缺血性卒中和100万出血性卒中。中国2009年可以预防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杨进刚阜外2023-07-30 09:10:32
0000欧洲内分泌杂志研究:大剂量维生素D可延缓糖尿病前期进展
根据发表在《欧洲内分泌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或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补充大剂量维生素D6个月可显著增加外周胰岛素敏感性和β细胞功能。这项单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将96名糖尿病高危患者或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前期占35.8%;新诊断糖尿病占20.0%)随机分为每天服用维生素D35000IU或安慰剂6个月。上海学者提出针对先心病幼儿心脏CT扫描新方案:可较标准剂量方案降低30%碘负荷量和22%电离辐射量
如何让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少点辐射,少入体点造影剂,一直以来是临床医生思考的问题。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HouQR等进行的研究发现,他们采用的心脏CT扫描新方案则比较奏效。体重增加恶果显现!糖尿病和心血管病死亡率增17% | 阜外医院王增武和中疾控周脉耕等合作研究
阜外医院王增武教授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显示,2005年~2018年,高体重指数(BMI)导致的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负担急剧增加。数据显示,2018年,约49.7万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死亡归因于高BMI,其中45.4万例心血管疾病死亡,包括17.8万例缺血性心脏病死亡、7.6万例缺血性脑卒中死亡、11.8万例出血性脑卒中死亡和8.2万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死亡。杨进刚阜外2023-10-03 16:20:07
0000中国早餐饮食状况调查:有35%的人不能天天吃早餐,而研究称早餐吃什么、何时吃有讲究
有人说“早餐是一个危险的餐”,其实大量研究显示,不吃,吃的时间不对,吃得不好才危险。近期,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早餐饮食状况调查报告》显示,35%的被调查者不能天天吃早餐,55%的人早餐摄入食物种类不足三种,42%的人在10分钟以内用完早餐,无法满足食物多样的平衡膳食原则。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杜松明强调,“早餐是一日三餐中最重要的一餐,早餐的营养决定了一整天的膳食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