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悖论不存在!JACC发表研究称,“烟民心梗预后好”是因年轻和并发症少
吸烟是公认的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然而,不断有研究发现存在“吸烟者悖论”现象,一旦发生心肌梗死,吸烟与良好的短期预后相关,即吸烟可能产生保护作用。
难道真是这样吗?JACC近期发表的一项大规模病例数据分析提示,其实不然,只不过是吸烟者比不吸烟者的年龄更小,心血管危险因素更少而已。
该研究进一步证实吸烟者介入治疗的预后更差。与不吸烟的患者相比,吸烟的患者1年死亡或心衰住院风险增加49%,再梗死风险增加97%。
这研究分析了10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的随机研究。
2564例STEMI患者中,近期吸烟者1093例(42.6%)。吸烟者年轻10岁,合并症较少。
研究数据显示,吸烟者和非吸烟者的梗死面积相似,吸烟者和不吸烟者的微血管阻塞也没有差别。
而且粗略数据显示,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的1年内全因死亡(1.0% vs 2.9%;p<0.001)和死亡或心衰住院率(3.3% vs 5.1%;p=0.009)较低,两者的再梗死率相似。
在对年龄和其他危险因素进行调整后,与非吸烟者相比,吸烟者虽有相似的1年死亡风险(HR=0.92),但死亡或心衰住院风险增加49%,再梗死风险增加97%。
该研究中吸烟者1年时粗略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研究者认为,可能是由于他们年轻,合并症少。
再者,研究中吸烟者的平均年龄较不吸烟者年轻10岁,意味着吸烟者发生STEMI 的时间比不吸烟者要早10年,足以说明吸烟导致心血管病的早发,何谈吸烟的保护作用呢。
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科学年会上发布的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研究数据也发现“吸烟悖论”现象。
该研究发现吸烟者的院内死亡率低于不吸烟者。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校正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吸烟仍然是院内死亡的保护因素(OR=0.82,P<0.001)。
CAMI研究者指出,应当注意正确解读研究结果。该结果的临床价值在于揭示吸烟状态与住院死亡风险的关系,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利用吸烟状态及其他有预后意义的因素进行风险评估,以选择更加合理的诊疗策略,故仍强烈建议患者戒烟。
来源:Björn Redfors, et al. Effect of Smoking on Outcomes of Primary PCI in Patients With STEMI. J Am Coll Cardiol. 2020 Apr, 75 (15) 1743-1754.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美研究称,慢性肾脏病患者多喝咖啡或有好处
咖啡的健康益处已获得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尤其是近年来有几项大规模研究或Meta分析已经证实多喝咖啡可降低死亡风险。近期发一项美国研究为慢性肾脏病患者带来了好消息。该研究表明,咖啡喝得多的慢性肾脏病患者死亡风险明显降低。每天咖啡因摄入量超过28.2mg,死亡风险降低22%~26%。除了咖啡,茶和某些软饮料中也含有咖啡因。素食的降糖效果堪比降糖药物
素食有助于降低中年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和胆固醇水平,并改善其他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该研究发现,素食饮食与非素食饮食相比,使HbA1c减低了0.29%,研究者强调,这个幅度相当于FDA审批新降糖药物的治疗阈值。该分析中,素食是指排除肉和鱼的饮食,主要是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类包括鸡蛋和乳制品。怎样让主动脉支架更加个体化?华信医院3D打印动物实验研究
随着老龄化进程及高血压患病率的居高不下,主动脉病变“水涨船高”,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也广泛应用,但是临床上使用的支架普遍对血管的几何顺应性较差,进而导致部分病例存在内漏或支架源性新发破口等并发症。那么,应用3D打印来个个体化主动脉覆膜支架结合改良输送系统治疗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可行否?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唐峰、黄树杰等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这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杨进刚阜外2023-09-03 17:30:14
0001中国仅14.8%心衰患者出院时处方β受体阻滞剂!首次中国心衰医疗质量评估:出院时预约随访比例仅11.8%
近期,中国医学科学院李静等在JAMA子刊发表文章,对我国经过随机分层抽样入选的189家医院,在2015年共10004例心衰住院患者的心衰管理质量进行了首次评估。研究发现,中国医院心衰管理的中位综合质量评分仅为40%,而美国和欧洲国家心衰的综合质量评分可达70%以上。作者指出,中国医疗保险几乎本实现了全民覆盖,但医疗质量仍相差很较大。上海仁济医院学者称,心脏MRI筛查可早期检测SLE患者的心肌受累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学者研究称,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即使没有任何不适症状,也可能存在严重心脏受累。研究者表示,迄今为止,由于缺乏可靠的检查方法,SLE导致的心脏受累的筛查并不理想,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SLE患者存在严重的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