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打呼噜(要警惕糖尿病,50万国人10年追踪)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近期一项研究称,经常打鼾(俗称打呼噜)的人,容易发生糖尿病,打呼噜且胖的人最危险。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研究发现,体重指数(BMI)和腰围等肥胖指标是经常打鼾的重要危险因素。
来源:Wei Y, Zheng B, Fan J, et al. Habitual snoring, adiposity measures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0.5 million Chinese adults: a 10-year cohort. BMJ Open Diabetes Res Care. 2020, 8(1): e001015.
研究者称,国人保持健康体重和腰围,可以预防打鼾,进而预防糖尿病。
在我国,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
研究者对48万余名无糖尿病的30~79岁成年人进行了平均10年的随访,有1.6万人发生了糖尿病。
本研究在控制了潜在混杂因素后发现,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与从不打鼾或偶尔打鼾者相比,经常打鼾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分别增加12%和14%。
0000
相关推荐
即使冠脉轻度狭窄,也应吃他汀!丹麦研究
临床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冠脉CT发现有狭窄,但狭窄程度并不重(不足50%),这些人该怎么办,目前仍无随机对照研究。近期,丹麦一项研究发现,只要有冠脉CT或造影发现有狭窄,即使不足50%,也需要吃他汀。研究对怀疑有冠心病的33552例患者进行了冠脉CT检查,发现有13883人存在<50%狭窄。研究还按钙化积分将患者分为轻度(冠状动脉钙评分0-99)、中度(100-399)和重度病变(≥400)。全球卒中报告:四分之三中风由吸烟、饮食不健康和体力活动少所致
《柳叶刀·神经病学》杂志近日公布了全球卒中负担报告:全球90%卒中负担来自于三大因素,即不健康行为因素、代谢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不健康行为因素占首位,包括吸烟、不健康饮食和体力活动不足,导致了74.2%的卒中。而代谢因素,包括高血压、肥胖、高血糖、高甘油三脂血症、肾小球滤过率低是导致全球卒中负担加重的第二大因素,导致了72.4%的卒中。阜外医院应用新型技术拔除心脏电极,可明显降低并发症
随着心律植入装置的植入量日益增多,囊袋感染、电极导线破损以及植入静脉堵塞等并发症也不断增加。经静脉拔除电极导线成为必要的选择。导线拔除的成功率部分是由拔除工具决定。阜外学者尝试运用导线锁定钢丝(LLD)这种新型全程锁定钢丝系统拔除心律植入装置电极导线,初步结果显示该方法安全、有效,有利于导线完全拔除。杨进刚阜外2023-08-17 10:30:53
0000BMJ研究称:坚持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死亡风险降低46%
英国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大型英国研究表明,无论过去的活动水平或现有的健康状况如何,坚持多多进行体力活动会降低死亡风险。研究发现,保持指南建议的最低的活动水平,即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可能会防止46%的与身体不活动有关死亡。先前的研究表明,体力活动可以降低死亡、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风险。但很少有研究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力活动的变化如何与随后的死亡风险相关。不良环境,有损健康!
《荀子·劝学》中有一句话叫,“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比喻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环境里,也会随着污秽环境而变坏。一项由美国学者研究再次凸显了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重要性。研究表明,除了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外,环境因素也对人群死亡有较高预测价值,尤其是对于心脏病发作和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