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压高于90就不正常(美最新分析)
一般认为,收缩压从110 mmHg起,血压越高,发生心血管病事件的危险越高。 但6月10日,发表在JAMA心脏病学子刊上的一项基于美国多种族动脉粥样硬化研究(MESA)的最新分析显示,即便没有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从90 mmHg开始,随着收缩压升高,冠脉钙化和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风险逐渐增加。 研究者指出,该研究结果说明,即便血压处于目前认为的正常范围,依然存在心血管风险,表明控制收缩压和其他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对于心血管病零级预防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收缩压和其他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指标均应控制在理想水平。 研究者发现,在没有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中,从90 mmHg开始,随着收缩压升高,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冠脉钙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增加。 校正多个潜在混淆因素的分析显示,平均随访14.5年期间,收缩压每升高10 mmHg,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增加53%。 与收缩压处于90~99 mmHg的人相比,收缩压处于100~109 mmHg、110~119 mmHg、120~129 mmHg的人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分别增加2倍、2.1倍、3.58倍。 这项最新分析从MESA研究中纳入1457名基线无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也无血脂代谢异常、糖尿病、应用降脂或降糖药物、吸烟等危险因素,且收缩压处于90~129 mmHg的成年人。应用降压药物的人也排除在外。 这些人的平均年龄为58.1岁,61.4%为女士,平均随访14.5年。 来源:[1]Association of Norm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Level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Absence of Risk Factors. JAMA Cardiol. Published online June 10, 2020.[2]What Is a Normal Blood Pressure? JAMA Cardiol. Published online June 10, 2020.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中年变胖,别埋怨“代谢慢”!Science杂志研究
人到中年,很多人在变胖的路上一去不复返。此前人们认为,中年人代谢变慢是发福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8月13日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年变胖有很多的原因,但“代谢慢”不太可能是其中之一。作者指出,如果一个人在中年时期变胖,那很有可能是因为吃多了,而不是身体代谢变慢了。杨进刚阜外2023-09-18 16:02:000000CSPPT最新分析:心电图非特异ST-T改变或可预测血压控制不佳
中国卒中一级预防试验(CSPPT)的一项最新分析表明,我国约8.5%的高血压患者心电图出现非特异性的ST-T改变,非特异性ST-T改变可能与血压控制不佳有关,在男性患者和糖尿病患者中比较明显。研究者指出,“非特异性ST-T改变可考虑作为血压控制差的早期预测因子。”“坏胆固醇”达标是想当然?BMJ循证子刊回顾35项随机对照试验
BMJ循证医学杂志在线发表的一项对现有数据的分析显示,设定LDL-C水平的目标,以避免心脏病和死亡,这似乎只是想当然,数十年的研究并未能证明LDL-c达标带来任何获益。根据临床指南,已经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糖尿病患者、LDL-C水平≥190mg/d和10年心血管风险≥7.5%的人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中高风险人群,这些患者需要应用降脂药物治疗将LDL-C降低至目标水平。吃花生,可防心血管病?日本研究
近日,一项日本研究表明,平均每日吃上4~5颗花生还有助于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或心血管事件。注意,这里的4~5颗指的是带壳的整颗,不是单个的4~5粒。研究显示,与不吃花生的人相比,平均每天吃4~5颗花生的人:脑梗死风险降低20%;整体中风风险降低16%;心血管疾病(包括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降低13%;不过研究未发现,吃花生与降低脑出血或缺血性心脏病风险之间有显著关联。心血管高危人群应接受行为咨询!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建议
预防心血管病要未雨绸缪。近日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发布声明,建议加强行为咨询,以促进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体育锻炼、改善健康饮食,为心血管病的预防扎好“篱笆”。这一推荐强度为B级。这项声明适用于18岁以上确诊高血压或血压升高者、血脂异常者、或伴有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者、或估算10年心血管病风险为7.5%者,不包括血糖异常、肥胖和吸烟者。这也是对2014年建议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