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称,不停跳搭桥患者5年后死亡率较高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ROOBY-FS研究,与体外循环搭桥相比,非体外循环(不停跳)搭桥的5年的全因死亡的绝对风险升高3.3%。
基于该研究结果,研究者称,非体外循环搭桥与体外循环搭桥相比无优势,但一些特殊情况下不得不用非体外循环搭桥,比如主动脉广泛钙化患者,应用非体外循环可降低主动脉血栓风险或卒中。此外,肝移植患者和体弱的老年患者也可能得益于非体外循环搭桥。
早在2009年,ROOBY研究显示体外循环搭桥和非体外循环的30天临床预后无差异。当时引起争议,因为术者经验不足,仅50例,而且患者为低危患者,多为男性。
随后的CORONARY研究则要求术者必须有超过2年的非体外循环搭桥的经验,手术病例超过100例,而GOPCABE研究中,术者的非体外循环搭桥的病例达322例。
尽管术者的手术量和手术经验增加,CORONARY研究和GOPCABE研究结果仍显示非体外循环搭桥30天和1年预后无优势。
三项研究均发现非体外循环会导致不完全血运重建,研究者表示,这或许是影响这类患者生存的主要原因。
ROOBY-FS研究显示,非体外循环搭桥的5年死亡率显著高于体外循环组(15.3% vs 11.9%)。
非体外循环组的全因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再次血管重建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增高(31.0% vs 27.1%)。
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血管死亡、再次血管重建和再次搭桥的次要终点在两组无差异。
研究者表示,临床实践中他会更多的选择体外循环搭桥,但是放弃非体外循环搭桥还为时过早。低危患者可实施体外循环搭桥,而年老体弱、主动脉钙化的患者还是要应用非体外循环搭桥。
克利夫兰诊所Eugene
Blackstone等在同期述评中指出,是时候停止体外循环搭桥和非体外循环搭桥哪个更好的争论了, 而应把重点放在那些患者会从中获益。STS评分超过3%的患者似乎从非体外循环搭桥术中获益明显, 而7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接受非体外循环搭桥的中风风险较低。
[1]Shroyer AL, Hattler
B, Wagner TH, et al. Five-year outcomes after on-pump and off-pump
coronary-artery bypass. N Engl J Med, 2017, 377: 623-632.
[2] Blackstone EH,
Sabik III JF. Changing the discussion about on-pump versus off-pump CABG. N
Engl J Med, 2017, 377: 692-693.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陈在嘉百个难忘病例》
该书最大的特点所有死亡病例都有尸检结果。陈在嘉教授已从医已有64年,在阜外医院心内科工作了 58 年。
高润霖院士评价该书是“送给医生的最好礼物,对从事心血管专业的医生、研究生开阔思路、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建立正确临床思维大有教益。”
≥70岁老人,每天应至少锻炼20分钟!意大利研究
一项意大利研究称,在70岁时每天至少锻炼20分钟,可以降低日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研究人员称,这种影响在男性中最为显著,在75岁、80岁和85岁时减轻。研究纳入2754名年龄至少65岁的参与者,平均年龄75岁,60%为女性。分析了每天锻炼至少20分钟对心血管,包括缺血性心血管病、心力衰竭和脑卒中的影响。研究发现,与不参加体力活动的人相比,体力活动的人患的冠心病和心衰发病率较低。杨进刚阜外2023-09-28 08:05:56
0000十大数字解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总规模将达16亿,心血管病管理目标被忽视?
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1、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16万亿。2、人均预期寿命提高3岁,达到79岁,目前76.34岁。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5.3亿人,目前水平3.6亿。4、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30%,2013年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为19.1%。吃得咸,还会升血糖!?宁波诺丁汉大学研究
糖尿病患者多吃糖固然不对,那么吃得咸呢?宁波诺丁汉大学YiLin等进行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每天吃盐多,血糖也会差。研究显示,每天食盐>8g的糖尿病患者,与每日食盐≤6g与6–8g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平均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更高。每天吃盐多的人,不仅超重和中心性肥胖更为多见,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及冠心病的患病率也较高。澳大利亚研究称,亲人去世,β阻滞剂 阿司匹林可防“心碎”
丧亲之痛,是每个人最伤心的经历。澳大利亚学者在美国心脏杂志发表的一项随机随意研究提示,亲人去世,心痛不已,而短期内应用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和阿司匹林可预防心脏病发作或“心碎”风险。研究者发现,亲人去世带来的心脏病发作风险的增加可能持续6个月。在丧亲后的头几天,风险最高。该研究纳入了85名受试者,均在2周内经历了亲人去世。平均年龄66.1岁。夜间血压高,增心血管病风险!日本研究
在诊所测量的血压正常,就很安心?并非如此。近日,发表在Circulation上的一项日本研究发现,即使白天血压在正常范围,但是夜间血压高,还是会增加未来心血管病风险,尤其心力衰竭风险。研究显示,考虑人口学特征和临床风险因素后,睡眠时血压每增加20mmHg,心血管病风险升高18%,心力衰竭风险增加25%。而且,在血压昼夜节律紊乱的人,即夜间血压比白天血压高者,体现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