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隔离增加死亡风险(德国研究)
在对年龄、性别和社会支持进行调整后分析表明,社会隔离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HR=1.44)和全因死亡风险增加(HR=1.47)显著相关。
研究者表示,社会关系保护我们免受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影响,不仅仅是通过良好的情绪、健康的行为和较低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社会关系似乎对心血管事件和死亡有直接不良影响。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从45岁到75岁(平均59.1岁)的4139名参与者的数据,入组时没有心血管疾病,平均随访13.4年。
参与者每年被随访新的心血管事件,包括中风和心肌梗死。在随访期间,共发生339起此类事件,530人死亡。
[2]张硕,陈功.中国城市老年人社会隔离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5,37(04):66-76.
来源:[1]Gronewold J, Kropp R, Lehmann N et 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with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all-cause mortality. EAN Virtual Congress 2020
共有501名参与者表示缺乏实用性支持,659名参与者表示缺乏情感支持,907名参与者表示缺乏经济支持,309人缺乏社会融合,社会融合指数最低。
社会隔离严重影响老年人群的身心健康。
并强调,与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保持正常体重等一样,拥有牢固的社会关系对心血管健康也很重要。
研究还表明,缺乏财政支持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显著相关(HR=1.30)。
另一项研究分析148个已发表的文章,涉及30万成人,结果显示与社会隔绝的人过早死亡的风险升高了50%。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社会隔离定义为个体处于一种缺乏社会归属感、缺乏和他人接触和社会交往、缺乏满足的和高质量的社会关系的状态。
人到老年后,常常处于一种原有的社会联系逐渐减少以至于与社会隔离的状态。根据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的相关数据,在我国,城市老年人社会隔离的比例为21.4%。
他们还研究了社会融合(成员归属)情况,包括婚姻状况、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次数以及政治、宗教、社区、体育等专业协会成员资格。
调查人员收集了三类社会支持的信息:实用性(在日常活动中获得帮助,如购买食物)、情感性(提供舒适感)和财务性(在需要时获得金钱援助)。
一项分析包含70项研究的340万人,发现孤独、社会隔离和独居都与早期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其危害相当于肥胖和每天吸烟15支。
2017年发表的两项Meta分析均提示,把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的人,更容易过早死亡。
近期,欧洲神经病学学会(EAN)2020年年会上发布一项德国研究表明,社会隔离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44%以上,全因死亡率接近53%有关。
另外的模型也调整了心血管危险因素,健康行为,抑郁和社会经济因素,仍得到同样的结果。
约10%原醛患者同时异常分泌皮质醇!阜外医院蔡军等研究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而亚临床库欣综合征是肾上腺意外瘤相关的最常见的内分泌综合征,前者醛固酮分泌异常,后者皮质醇分泌异常。那么在原醛症患者中有多少合并亚临床库欣综合征?患者糖脂代谢状况如何?阜外医院蔡军、刘欣雨等对该院近两年确诊的309例原醛症患者中分析发现,有10%的患者合并亚临床库欣综合征,不过并未进一步加重糖脂代谢紊乱。你知道有个新“三高”吗?吉大一院学者称,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是一种病,心率高、血压高和体重高是特点
心率快的人,一般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比较高。此外,很多工作负荷大,生活压力大,劳累等人群发生猝死和心梗的风险较高。为什么?这就涉及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的问题。听起来比较复杂,其实说白了,就是让人兴奋的神经活动比较活跃,而让人休息的神经活动较弱。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的人,往往容易发生高血压,治疗上就用ß阻滞剂,其实就是让心跳减缓,收缩力量小一些。【不同研究结果相互矛盾】老年人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增加心律失常风险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等是临床常见的抗生素之一。曾有研究发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会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和严重心律紊乱的风险并可能导致死亡。为此,FDA曾在2013年对该类抗生素的相关风险发出警告。而近期,一项纳入60万老年人的大型队列研究显示,与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相比,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并不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中国女性心血管病患病率20年增加7.5%!亟待加强研究!Lancet报告
5月16日,2021年美国心脏病学院(ACC)年会上,柳叶刀女性和心血管病委员会发布了一份改善全球女性心血管健康的报告。该报告由全球11个国家17位专家撰写,并同期发布在Lancet上。心血管病是全球女性的首位死因,2019年全球约有2.8亿女性患心脏病。杨进刚阜外2023-09-16 09:02:30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