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功能恶化是主要死因(心肌损伤有预测作用,欧洲心脏杂志发表黄从新等新冠肺炎研究)
患者入院时肌酸激酶同工酶(左)、肌红蛋白(中)、心肌肌钙蛋白I(右)水平超过截断值时,死亡风险明显升高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0.026 ng/ml时,患者死亡风险增加3.56倍;作为连续变量时,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较高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2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年龄每增长10岁,心肌损伤风险增加64%。 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肾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者,心肌损伤风险分别增加2.3倍、1.92倍、8.03倍、3.01倍,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者心肌损伤风险也增加。 该研究显示,呼吸功能快速恶化是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主要死因(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呼吸衰竭者分别占98.4%和90.3%),其次心血管并发症,包括急性心肌梗死(30.6%)、急性心衰(19.4%)。 在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中,心肌损伤不少见,发生率达15.8%;在死亡患者中,心肌损伤发生率高达75.8%。 该研究纳入671例重症新冠肺炎住院患者,其中位年龄为63岁,死亡率为9.2%。从患者发病和入院至随访结束的时间分别为23天和17天。 最常见的合并症为高血压(29.7%),其次是糖尿病(14.5%)、冠心病(8.9%)、慢性肾脏病(4.2%)、慢性阻塞性肺病(3.4%)、房颤(1%)。 来源: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myocardial injur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Eur Heart J, 11 May 2020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5月11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等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提示,对于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来说,心肌肌钙蛋白I等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可预测院内死亡风险。 研究者发现,心肌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三种心肌损伤标志物预测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死亡风险的截断值分别为0.026 ng/ml、2.2 ng/ml、73 μg/L,其预测价值均较高(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0.87、0.88)。 分析显示,患者入院时心肌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水平越高,死亡风险越高,在高龄患者中尤其明显。
BMJ大规模队列研究称,治疗骨关节疼痛的葡萄糖胺,还有心血管保护作用
在临床上,葡萄糖胺(又称氨基葡萄糖)被用广泛用来缓解骨关节炎导致的疼痛。5月14日,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覆盖英国生物样本数据库中46.6万余人、随访7年前瞻性研究提示,葡萄糖胺还有预防心血管病的功效,尤其对冠心病的预防效果比较明显。研究者指出,动物实验提示,葡萄糖胺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抗炎特性有关。另外,这种补充剂可能类似于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可减少糖酵解,促进氨基酸分解代谢。喝茶可预防高血压!阜外医院鲁向峰等研究
阜外医院鲁向峰等发表一项随访近6年的队列研究提示,喝茶或可预防高血压。研究发现,与不饮茶者相比,习惯饮茶者(在至少六个月内每周喝茶≥3次)血压升高和高血压发病风险分别降低17%和14%。除了饮茶频率外,还进一步发现,每月喝茶量越多,高血压风险越低。每月喝茶量超过2两的人,高血压风险并未进一步降低。按年龄、基线体重指数和血压水平分层的分析显示,有喝茶习惯对血压进展和高血压事件的影响相似。女士吸烟增3倍脑动脉瘤风险
脑动脉瘤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一旦出血,就可能带来致命风险。而不幸的是,近期一项美国和加拿大学者进行的研究发现,女烟民风险高!研究显示,如果一位女士吸烟,那么其动脉瘤罹患风险是不吸烟女士的4倍;但如果这位吸烟的女士还有高血压,那么这种风险是不吸烟女士的7倍。这项研究对545位30~60岁接受脑部扫描的女士进行了研究。影像学检查显示,这545位女士中有152人罹患未破裂脑动脉瘤。中国皮肤防晒专家共识:遮阳帽、防晒衣、遮阳镜、防晒霜选购指导
进入夏季,日光烈烈。为了让更多人更科学享受阳光,近期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皮肤美容事业发展工作委员会的专家们特发布了《皮肤防晒专家共识》。其中要点如下:1.紫外线指数(UVI)是紫外线强弱的指标。一般中午时分UVI最高,春末和夏季是UVI最高的季节。当紫外线指数(UVI)<2时,不需要防晒。一般室外活动,使用衣帽、伞、太阳镜等遮盖性防晒,尽量避免体表直接暴露于阳光下。美研究显示,“懒”六年,心衰风险增18%
生活中的中年人,常常有这样三种:一种坚持指南推荐的体力活动水平,即坚持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剧烈运动;一种之前不爱运动,之后突然醒悟运动就是生命,开始运动并达到指南所推荐的体力活动水平;最后一种,逐渐“变懒”降低了体力活动水平。这样生活6年,未来会发生什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学者揭开了这个答案。他们对通过对11000余位成人体力活动水平进行分析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