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房颤或可(治愈,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声明,房颤防治有一个基石,四个支柱)
肥胖患者的减肥手术也可降低新发房颤或房颤消融后复发风险。
对于超重或肥胖的房颤患者,至少要减少≥10%的体重才能减轻房颤负担。
目前一致认为患者教育是慢病管理的关键部分,但对房颤患者的教育仍存在很大差距。
可逆或加重因素包括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冠状动脉疾病、心力衰竭、饮酒或吸烟等。
接受呼吸机治疗的睡眠呼吸障碍患者在消融治疗后房颤复发的风险较低。
糖尿病人易发生房颤。糖尿病可引起心房重构,易引发房颤。
筛查和治疗睡眠呼吸障碍
肥胖与房颤有因果关系
适度运动有益,但过度运动可能会增加房颤风险。
控制血糖可预防房颤和复发。糖尿病患者需遵医嘱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
对房颤进行睡眠呼吸障碍的筛查和治疗是重要组成部分,但还需进一步积累证据。
来源:
心力衰竭和房颤相互影响,规范治疗心力衰竭是防治房颤的重要环节。
一个基石是指寻找和纠正房颤的可逆原因或加重因素,四大支柱分别是生活方式改善和危险因素管理、抗凝治疗、节律控制和室率管理。
没有证据显示,限制咖啡因摄入可降低房颤的发生率。
[1]Lifestyle and Risk Factor Modification for Reduction ofAtrial Fibrillation: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20, 141: 00–00.【下载全文】
高血压时,心室内的压力较高,心房内的压力也会进一步升高,促进房颤的发生。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增刊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9》!
《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邀请来自国内各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对过去一年近 30 个重要指南进行了详尽解读,愿能为广大心血管医生带来新知识、新理念、新思维。点击查看内容
睡眠呼吸障碍在房颤者中发生率较高,其严重程度与房颤的发生率及治疗效果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近日,美国心脏协会发表了一份新的科学声明称,房颤的管理包括一个基石和四大支柱,而有些房颤去除可逆因素后,甚至可以纠正。
控制血糖预防房颤
肥胖是房颤的病因之一。肥胖也会导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高血压和糖尿病,这些都会增加房颤风险。
控制高血压
规律运动预防房颤
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以预防房颤发作、改善房颤症状和生活质量。
其他建议
吸烟、酒精均可促发房颤,在房颤治疗方案中需强调戒烟、减少饮酒。
血压控制不好与房颤风险升高有关。
高脂血症应根据现行的一般心血管健康指南进行管理。用于房颤治疗的特定降脂剂的使用数据有限。
[2] 刘晓勃,马长生. 2019 HRS/ACP心房颤动筛查和教育倡议的解读.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z1):4-6.
血压越高,房颤的危险也就越高。高血压前期(120~139/80~89 mm Hg) 也增加房颤风险。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不会增加房颤发生的风险。建议房颤者坚持此等强度的运动,当然要循序渐进。
高血压患者需遵医嘱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
甘油三酯升高,可致睡眠呼吸暂停!北医三院唐熠达等研究
此前研究发现,血脂代谢异常,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下降,与睡眠呼吸暂停有关。近期,北医三院唐熠达等通过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进一步发现,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可导致睡眠呼吸暂停。这说明,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可能有助于预防睡眠呼吸暂停。杨进刚阜外2023-09-28 12:37:010000中国CDC研究称,≥80岁老人甘油三酯并非“越低越好”
目前,多数指南建议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即使是老年人。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学者在930名≥80岁老人中探讨了甘油三酯水平与日常活动能力、认知功能(思考和决策的能力)和虚弱(一种与衰老有关的疾病)之间的联系以及甘油三酯水平是否对死亡有影响。研究发现,对于≥80岁老人来说,甘油三酯水平越高,认知能力下降越不明显,日常活动能力越高,虚弱程度越低,死亡风险越低。肚子大但肌肉少,最危险!
肌肉减少症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质量和功能逐渐丧失。在老龄化社会,肌细胞减少症的患病率正在上升。然而,肌肉减少症在肥胖人群中常常被忽视。特别是,当体重指数(BMI)用作肥胖的衡量标准时,肌肉减少症很难被发现,因为内脏脂肪增加和骨骼肌重量减少能使BMI保持不变。已有研究证实,与无肌细胞减少症的肥胖相比,肌肉减少且肥胖与心血管事件的高风险相关。在腹型肥胖患者筛查肌肉减少症很重要。广州生物库队列研究:国人肝酶升高者,糖尿病危险高
近期广州生物库队列研究对万余国人追踪4年的研究发现,肝功能不好,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与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升高会增加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尤以前者为甚;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却与糖尿病的发生无关。研究者认为,如果能够从分子水平进一步探索其中机制,或许改善肝功能就是预防糖尿病的潜在靶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