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他汀效果远超糖尿病风险(500人用药可多预防6,5例事件,但仅增加1例糖尿病)
[1]徐唯,杨艳敏. 他汀类药物致新发糖尿病风险的研究进展及发病机制的探究.中国循环杂志, 2020, 35: 205.【下载全文】
[2]诸骏仁, 高润霖, 赵水平, 等.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中国循环杂志, 2016, 16(10):15-35.【下载全文】
他汀类药物导致新发糖尿病风险这一类效应的机制还不得而知。据作者分析,他汀的类型、剂量及人群的异质性等均可能影响到他汀类药物致糖尿病的风险。 有研究称,匹伐他汀对糖代谢的影响小。CHIBA 随机比较了45例糖尿病患者2 mg匹伐他汀和 1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12周的血糖情况,显示匹伐他汀未升高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但这项研究样本量较小,随访期较短。 有研究认为他汀类药物表现出较高的致糖尿病倾向可能与其亲脂性有关。
因此,建议临床医师可结合患者性别、年龄、种族及是否合并糖尿病患病的高危因素等综合评估,谨慎选择合适类型的他汀与剂量。
他汀类药物致糖尿病风险的其他高危因素包括女性、高龄、亚洲人种及患者本身存在的糖尿病危险因素如高体重指数、高空腹血糖浓度、高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与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高血压病史等。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增刊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9》!
《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邀请来自国内各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对过去一年近 30 个重要指南进行了详尽解读,愿能为广大心血管医生带来新知识、新理念、新思维。点击查看内容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高强度和中等剂量他汀的剂量和种类见下表。
作者指出,不同的他汀类药物致糖尿病发病风险高低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其理化性质与药代动力学有关,也有可能与影响葡萄糖转运蛋白4表达及脂联素的分泌存在差异相关。
来源: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且有效的降脂药物。他汀类药物致新发糖尿病风险这一话题备受关注。 阜外医院杨艳敏、徐唯在本刊撰文指出,他汀可导致新发糖尿病风险可能是一种类效应,即不同种类的他汀均可轻度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但是不同他汀类药物导致的新发糖尿病风险存在高低的差异。【下载全文】 一项荟萃分析在 32 752例患者中比较了强化和中等剂量他汀治疗。结果发现,强化他汀治疗组每 1000例患者每年额外增加2 例新发糖尿病患者,但可减少6.5例心血管事件。每498例接受强化与中等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每年仅会发生1 例糖尿病。
作者强调,尽管他汀类药物有致新发糖尿病的风险,但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真正的核心问题在于接受治疗的患者面临糖尿病的发生风险能否得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减低的净获益。
阜外医院顾东风等:空腹血糖异常未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风险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顾东风等研究发现,空腹血糖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系较为复杂。与空腹正常者相比,空腹血糖异常者发生ASCVD风险并未明显升高,但其进展为糖尿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糖尿病患者发生ASCVD的危险明显升高。与空腹血糖正常者相比,危险升高68%。郭继鸿:妊娠期心律失常怎样又能挽救母亲,又不损害胎儿?
妊娠期发生心律失常,不算少见。怎样安全合理处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继鸿教授和孔令云医生告诉您。治疗原则:既能挽救母亲,又不损害胎儿妊娠不是植入ICD(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禁忌证,电复律可以而且应当用于任何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威胁胎儿安全的持续心动过速。射频消融在必要时也可用于室上性心动过速,但需注意铅衣防护,尽量用超声而避免X线。部分妊娠期心律失常救治策略中国循环杂志两篇文章荣获2016年度国家卫计委主题宣传激励项目“最佳宣传作品”
昨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委宣传司和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举办的委管出版物主题宣传项目2016年总结会上,《中国循环杂志》两篇文章荣获2016年度国家卫生计生委主题宣传激励项目“最佳宣传作品”。这两篇文章分别是《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概要》和《中国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适宜性标准的建议(试行)》。杨进刚阜外2023-08-04 10:30:590000喝啤酒导致啤酒肚是被诬陷?中国近25万人研究称:任何频率饮酒都可致腹型肥胖
饮酒会让人变胖吗?啤酒比白酒、葡萄酒更容易催生“啤酒肚”?近期中国慢性前瞻性研究的一项最新分析给出了答案。这项对近25万人进行的研究发现,不管每周只有1天饮酒,还是天天饮酒,就饮用频率而言,任何频率饮酒者“肚子大”比例均较高。其中每周有3~5天饮酒的人,全身胖风险较高,“肚子大”风险最高。其中“肚子大”风险在男士增加23%,在女士增加13%。杨进刚阜外2023-08-29 17:11:070000加拿大研究:救治猝死,高楼大厦“水泥森林”是障碍
城市就是水泥森林,这为猝死的救治也带来了麻烦。近期一项来自加拿大一项分析8千位左右猝死者的研究表明,住得楼层越高,猝死生存率越低。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共纳入了多伦多市和附近的皮尔区的7842例院外猝死者,而且均经911抢救治疗,但最终有3.8%猝死者活着出院。研究者进一步分析发现,3楼以下猝死者有4.2%存活,而3楼以上仅2.6%能够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