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糖多与死亡风险显著相关(BMJ近20万人研究称,健康饮食应高质量,适度和均衡)
随着健康意识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健康饮食的探索和追求。比如,低碳、低脂饮食在减肥圈盛行,但这些做法对吗? 近日,基于生物样本数据库(UK Biobank)的一项研究发现,饮食中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等的比例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复杂多样,如果只看总量,而不考虑具体的组成,会造成误导。 总体来讲,健康饮食应该是“高质量、适度、均衡”的。 比如,该研究发现,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较高,心血管病风险越高。 但具体而言,在碳水化合物中,糖的摄入量与死亡风险显著相关,而淀粉或膳食纤维与之无明显关联。 在脂肪中,单不饱和脂肪酸摄入越多,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吃得越少,全因死亡风险越低。 除鱼油外,几乎所有动物油的主要脂肪酸都是饱和脂肪酸。食物脂肪中,单不饱和脂肪酸有油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有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是评价食用油营养水平的重要依据。 另外,饮食中这些营养素与心血管病的关系并非线性。 比如,当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占总热量的20%~50%时,其与死亡风险无关;而当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占总热量的50%~70%时,死亡风险就会增加14%。 研究者还发现,如果目前某人淀粉、单不饱和脂肪酸、蛋白吃得较少,用这些营养素来替代糖,其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发生风险会明显降低。 类似地,如果用单不饱和脂肪酸或蛋白替代饱和脂肪酸,死亡和心血管病发生风险也均会降低。 民以食为天,而饮食与健康息息相关。去年7月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强调,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础。 近期在本刊发表的《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指出,不合理膳食是造成我国心血管代谢疾病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保持健康合理的膳食习惯是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的有效方法。 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指出,2017 年我国约263 万心血管病死亡归因于膳食因素,较2007 年增长了38%;心血管病造成的早死或伤残中,约5 600 万DALYs归因于不合理膳食。 1982~2012年共四次全国营养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居民脂肪摄入量逐步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减少;摄入含添加糖(主要为蔗糖即白糖、红糖等)食物的人数增加。 这项最新分析纳入近19.6万人。平均10.6年随访期间,2.4%的人死亡。平均9.7年随访期间,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0.5%和5%。 来源:[1]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总体要求、重大行动及主要指标. 中国循环杂志,2019, 34: 846-858.[2]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 中国循环杂志,2020, 35: 209-230.[3]Associations of fat and carbohydrate intake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UK Biobank participants. BMJ, 2020, 368: m688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增刊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9》!
《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邀请来自国内各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对过去一年近 30 个重要指南进行了详尽解读,愿能为广大心血管医生带来新知识、新理念、新思维。点击查看内容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加拿大血脂指南更新十大要点:5种情况下使用他汀,除高甘油三酯血症外血脂检测可不用空腹
加拿大心血管协会(CCS)近日更新了该国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指南更为重视心血管风险评估,并加强了之前关于生活方式的建议,并强调“改善生活方式是预防慢性病的基石”。其中要点如下:1.40~75岁男性和女性,以及有妊娠高血压病史的女性,应该每隔5年进行一次心血管风险评估。同时医生应该与患者就风险评估结果和治疗策略以及血脂改善目标进行沟通和分享。献血值得鼓励!Heart杂志研究称,女士经常献血可降低心血管风险
献血不仅光荣,还能促进自身健康。近期,Heart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来自荷兰的大规模研究表明,长期、频繁献血可能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病发生风险。不过献血的这种作用仅见于女士。研究者认为,鉴于献血对心血管有潜在保护作用,健康人群可考虑将献血作为一种心血管病的预防性生活方式干预措施。我国仅1.7%儿童青少年为理想心血管健康!JACC子刊全国1.5万人调查
美国心脏协会(AHA)提出7个心血管健康指标,包括4种健康行为(不吸烟、理想体重、多运动和健康饮食)和3种健康因素(理想血压、血脂、血糖)。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童与青少年健康研究所和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近日发表的一项全国性横断面研究发现,在中国儿童和青少年中,达到7个理想的健康指标者仅占1.7%,70%的人运动不足和饮食不健康。美国研究称, 10岁前初潮,心脏病风险最高
对于女士来说,在评估心血管风险时,除了目前已知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可能还需要考虑其特有的一些因素,比如,初次来月经(初潮)时的年龄。由美国国立心脏肺血液研究所(NHLBI)发起的女士缺血综合征评估(WISE)研究结果表明,初次月经早于或晚于12岁的女士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风险均高于12岁初次来月经的女士,初次月经早于10岁的女士风险最高。多项研究表明:补钙不能预防骨折,与维生素D配合也无益处,反增心血管病风险
有研究发现,我国4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6%,65岁以上的妇女有8%可能发生股骨头骨折。而有些人想当然的认为,补钙能防治骨质疏松,减少骨折,强身健骨。更有厂家使用“活性”、“氨基酸”、“超吸收”等名词花言巧语欺骗。在西方国家30-50%的老年妇女都在服用钙补充剂,北京市则有46%的人自行购买钙补充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