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大附一院疑难病例(胸痛伴血压持续升高但冠脉正常)
进一步影像学检查,发现左侧肾上腺肿块影,进一步行肾上腺CT(平扫 增强)示左侧肾上腺肿块影,大小约7.3 cm×3.7 cm。
患者为65岁男性,主因反复胸痛2年,再发加重2 h入院。
他们总结经验认为,嗜铬细胞瘤致心梗不常见,但若心梗血压明显异常,特别是临床表现不能被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表现解释时,需考虑到嗜铬细胞瘤。
急性心肌梗死在心内科也算是常见了,但总有貌似普通的病例会让人最后感叹“原来如此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丁怀玉、魏明丽就遇到过这种特别的病例。
作者指出,嗜铬细胞瘤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可引发心、脑、肾血管系统严重的并发症,早诊早治很重要。
嗜铬细胞瘤引发心梗的机制,还是基于其释放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活性物质所致。
结合该患者血压明显升高且不易控制,考虑有嗜铬细胞瘤的可能性,并最终确诊。患者心梗8周后行左侧肾上腺肿块切除术,病理确诊嗜铬细胞瘤。术后1年,血压正常,无胸痛发作。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患者胸痛无明显缓解,在硝酸异山梨酯8 mg/h 静脉泵入的情况下血压仍波动在180/100 mmHg 左右,心电图仍呈缺血改变。在发病8 h 行紧急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未见狭窄。
就这则病例而言,其特殊之处就在于患者血压处于持续性高水平状态,且冠脉造影未见狭窄。
该患者近2年来胸痛发作时均伴有血压升高,可达200/120 mmHg,但平时血压正常。本次胸痛再发,持续不缓解,入院血压为210/125 mmHg。心电图示V1~6 ST 段明显压低,T 波高尖。发病2 h 心肌标志物正常。初步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高血压病3 级。同时给予扩冠降压治疗。
来源:魏明丽,丁怀玉. 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嗜铬细胞瘤一例. 中国循环杂志, 2016, 31: 336.
入院后5小时,心肌酶等明显升高,补充诊断: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功能Killip 2 级。
评估PCI术后残余病变模式,有新范式!JACC介入子刊发表中山医院与阜外医院合作研究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残余病变与不良预后相关,然而目前仍缺乏客观工具系统性评估术后残余病变模式(弥漫程度、狭窄严重程度等),且残余病变模式的临床预后价值还不清楚。杨进刚阜外2023-09-29 13:06:130000Meta分析:心脏介入医生易出现白内障,戴防辐射眼镜可降低风险
一项最新发表的Meta分析表明,由于受X射线长期辐射的影响,心脏介入医生出现白内障的风险高于一般人群。该Meta分析显示,心脏介入医生出现晶状体后囊膜下混浊(白内障的早期病变)的风险是对照人群(不受X射线辐射)的3.2倍,但两类人群中晶状体皮质混浊和晶状体核混浊风险无显著差异。不过,总体上,尽管心脏介入医生出现任何类型晶状体混浊的风险较高,但与对照人群相比,并没有达到统计学差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或与冠心病无关!广西学者孟德尔随机分析
既往很多观察性研究发现,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与冠心病、中风等心血管病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4月10日,广西学者发表在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上的一项孟德尔随机研究提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与冠心病或急性心梗之间并没有因果关联。研究者认为,观察性研究得出的结果可能还有残余混淆因素,或者两者互为因果。美国介入学会针对ISCHEMIA试验发表声明:部分患者介入治疗效果不可否认,强调医患共同决策!
心血管造影与介入学会(SCAI)在ISCHEMIA试验结果公布后,立即发表了声明。声明如下:心血管造影与介入学会首先祝贺ISCHEMIA试验的研究人员今天在美国心脏协会2019年科学会议上发表了非常重要的最新研究成果。ISCHEMIA试验结果与早期研究一致。之前的研究就表明,无论是否进行介入治疗,药物对于改善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都至关重要。杨进刚阜外2023-08-30 12:02:010001房颤预防痴呆,应抗凝 遵循健康生活方式!
国内外研究表明,房颤与痴呆风险增加有关。我国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学者发现,高达40%的房颤患者存在血管性痴呆。南京大学医学院一项Meta分析提示,合理抗凝治疗有助于预防、延缓房颤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或痴呆发生。近期,一项澳大利亚研究也发现,在房颤患者中,与应用华法林抗凝或不抗凝相比,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可进一步显著降低痴呆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