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医院心律与影像团队合作研究发现(核磁共振有助预测心肌病患者猝死风险)
研究将295例一级预防患者分为风险模型建立组(n=180)和模型验证组(n=115)。所有入选患者均随访3年。研究终点为心脏性猝死事件,具体包括:心脏性猝死、心脏性猝死院内外抢救成功、合理的ICD电击治疗。
作者认为,该项研究提出并验证了结合核磁共振的新评分对于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脏性猝死的预测作用。该评分可帮助医生有效识别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的高猝死风险人群,可有效节约优先的医疗资源,为未来实现心脏性猝死的精准干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该评分可有效区分心脏性猝死的低中高风险人群,为判断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是否需要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作者指出,目前指南中对于ICD植入指征的推荐主要是基于LVEF,即LVEF低于35%是心衰患者ICD植入的指征的重要判断标准。但是对于非缺血性心肌病心衰的患者,ICD植入后的临床获益仍存在一定疑问,LVEF对于心脏性猝死的预测作用也十分有限。
最终的模型包括:心肌延迟强化百分数>14%、晕厥病史、合并房扑房颤、非持续室速、二度二型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和年龄>50岁或≤20岁六个指标。
近期,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姚焰、樊晓寒等联合磁共振影像科赵世华和陆敏杰团队发现,对于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如果存在心脏核磁共振显示较高比例延迟强化,患者的猝死风险较高。
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研究,筛查了阜外医院自2010年至2015年接受心脏磁共振检查的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研究排除了缺血性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合并恶性肿瘤或准备接受移植等患者,最终共有395例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入选:其中包括295名符合现阶段指南中符合ICD一级预防患者和100例二级预防患者。
心脏核磁显示延迟强化为2分,其余危险因素均为1分。研究将≤1分作为低危组;2分为中危组,≥3分为高危组。模型的预测效能明显优于LVEF,并在验证组得到了类似的验证结果。
该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加拿大心脏病杂志(Canadian Journal of Cardiology)上。
而且,延迟强化结合其他临床因素做出的评分系统(ESTIMATED评分),能更好预测猝死风险。
来源:Li XF, Fan XH, Li S, et al. A Novel Risk Stratification Score for Sudden Cardiac Death Prediction in Middle-Aged, Nonischem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 Patients: The ESTIMATED Score. Can J Cardiol, In press, Available online 15 November 2019.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最终通过Logistics回归筛选3年心脏性猝死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模型建立组患者建立风险模型,依据模型提出心脏性猝死风险评分,并通过模型验证组进行评分模型的验证。最终将模型判定的高危人群与二级预防患者进行3年心脏性猝死风险对比以进一步判定猝死预测模型效力判定。
贵州省人民医院学者破解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后血小板骤降谜团
贵州省人民医院刘晓桥等研究表明,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后发生血小板急剧减少与机体器官出血仅见于巨大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其中封堵器两端的高压力差是主要原因。研究显示,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组的患者没有出现血小板重度降低,以及机体器官出血时间。而动脉导管未闭组患者有7.74%出现血小板计数重度降低,3.87%出现机体器官出血,且仅发生在巨大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中。测四肢血压,还能预测心衰!开滦研究新分析
一项基于开滦研究的新分析表明,动脉硬化可促使心衰发生,其作用独立于心衰传统危险因素,且动脉硬化程度越高,心衰发生风险越大。研究者认为,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较高时,心衰发生风险也较高,动脉硬化可能是前心衰阶段发展至前临床心衰阶段的中间风险表型。对于研究所应用的指标baPWV,同步四肢血压和臂踝脉搏波速度测量中国专家共识指出,baPWV可用于检测大动脉的僵硬度,还可预测心血管风险。陕西学者研究称,尼可地尔治疗心脏X综合征有效
临床上,有一类患者有很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做心电图或平板运动试验阳性,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没有冠状动脉痉挛。这类患者叫做心脏X综合征患者。目前用来治疗心脏X综合征的药物主要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但效果并不理想。近期,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贺学魁等在本刊发文报告,具有类硝酸酯和钾离子通道激动特性的双重作用机制的尼可地尔对这类患者有较好疗效。我国中风患者复发情况严峻!中国慢病前瞻性研究9年随访:四成中风患者5年内复发
杨进刚阜外2023-09-03 11:16:49
0000Lancet文章称,中国医疗支出比肩中高收入国家,年增长率超10%
近日,Lancet发表了1995-2016年195个国家和地区医疗支出数据。结果发现,1995年中国人均医疗支出为56.4美元,2016年达到436.1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0.84%,比高收入国家的3.61%高2倍。表中国与不同收入国家水平的医疗支出对比注:DAH:健康援助1995-2016年,全球医疗支出年增长率仅为4%。2016年,中国的人均医疗支出已和中高收入国家水平相当。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3:15:03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