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571

马长生等中国房颤注册研究称(任何类型房颤患者,只要是卒中高危,均应抗凝)

杨进刚阜外杨进刚阜外2023-08-31 09:15:420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近期,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等人发表的中国房颤注册研究结果提示,在中国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尽管未接受抗凝治疗时持续性房颤患者的中风、全因死亡、心脏或非心脏死亡风险均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但接受抗凝治疗后,上述两类房颤患者的上述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不再存在差异。 校正各种潜在混淆因素后的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未进行抗凝治疗时,房颤类型并不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周血栓栓塞)的独立预测因素。 年龄≥75岁、既往发生过血栓栓塞事件才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因素。这两类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分别增加1.1倍和0.86倍。 研究者指出,该研究结果强化了目前指南关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风预防的建议,提示在决定是否进行抗凝治疗时,不应该基于房颤类型而考虑。 该研究于2011年8月至2015年6月纳入8529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包括4642例(54.43%)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7天以内)患者和3887例(45.57%)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7天)患者。 大约30%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和46.5%的持续性房颤患者服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在没有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中,与阵发性房颤患者相比,持续性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非心原性死亡的风险分别增加0.52倍、2.03倍、3.31倍、1.18倍。 而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中,持续性房颤患者中上述事件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与阵发性房颤患者相似。 来源:Wang Y, et al. Thromboembolic risks associated with paroxysmal and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in Asian patients: a report from the Chinese atrial fibrillation registry. BMC Cardiovasc Disord, 2019, 19(1): 283.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