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波等中国8万心衰住院患者调查(四成为射血分数保留心衰)
该研究基于我国心衰中心数据库,在2010年3月至2018年12月纳入全国300多家医院的84 787例成人心衰住院患者。
43.57
6分钟步行距离(m)
24.00
77.47
房颤/房扑
47.97
36.34
83.01
20.43
女性(%)
123.32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277.61
71.16
6.12
23.83
294.16
评估检查
61.61
71.96
11.03
2720
慢性阻塞性肺病
然而,HFpEF患者出院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如沙库巴曲-缬沙坦)、β受体阻滞剂、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袢利尿剂(呋塞米、托拉塞米等)等药物的应用率均较低。
32.29
24.00
EF 40%~49%患者
2443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82.89
63.23
28.83
EF≥50%患者
67.48
43.19
39.87
8.52
糖尿病
65.12
来源:Jingmin Zhou, et al. Abstract 10820: Real-world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in China: Baseline Results From The Retrospective Non-interventional Nationwide Study (REPRESENT-HF). Circulation, 2019, 140: A10820.
36.61
高血压
人口统计学
1510
63.97
71.65
表我国三类慢性心衰住院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
30.37
55.22
合并症和病史(%)
即便在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中,作为改善预后的“金三角”药物,超过80%的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与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安体舒通)),但只有48%应用ACEI的应用率不到50%,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的应用率更低,仅21%。
89.11
25.12
出院带药率(%)
24.59
132.00
25.83
1.73
24.92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患者年龄相对较大,女士(占50%)以及合并高血压、房颤、糖尿病的患者比例较高,B型利钠肽(BNP)或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较低。
50.21
体重指数(kg/m2)
992.95
345.40
项目
β受体阻滞剂
年龄(岁)
48.00
收缩压(mmHg)
75.25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mm)
610.00
BNP(pg/ml)
31.07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
研究者指出,这些结果将有助于评估我国慢性心衰真实世界与指南建议之间的差距,从而优化心衰治疗和管理。
心肌梗死
10.58
67.54
20.70
NT-proBNP(pg/ml)
76.40
135.20
EF<40%患者
袢利尿剂
他汀
29.18
7.64
317.80
64.52
87.76
65.3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
由葛均波院士等人领衔开展的迄今为止中国最大规模的全国性、回顾性慢性心衰研究——REPRESENT-HF研究的基线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成人慢性心衰住院患者中,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区分,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LVEF≥50%)患者最多,占41.07%;其次是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LVEF<40%)患者,占36.09%;射血分数中间值心衰(HFmrEF,LVEF处于40%~49%之间)患者占22.84%。
33.60
【全文下载】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发布!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持续高于城市
近日,中国循环杂志刊登了《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概要。(点击下载原文)。报告指出,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5.01%,城市为42.61%。目前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00万,心力衰竭450万,肺原性心脏病500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高血压2.7亿。1、心血管病死亡杨进刚阜外2023-08-10 09:29:270000血压高一点,心血管病风险高一些!中国慢病研究43万人分析
对于血压处于120~139/80~89之间的人群,怎么处理目前仍存在争论。7月30日发表的一项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中43万人的分析提示,血压在130/80以下时,心血管风险已明显升高。研究者发现,中位随访10年期间,与血压<120/80者相比,血压为120~129/<80、130~139/80~89者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分别增加10%和32%。美研究人员发现,信任他人有助于长寿
近期发表的一项基于人群的美国研究表明,信任他人可降低死亡风险。该研究说明,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影响大,同时建立一个可信赖的社会环境非常重要。研究者认为,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下降值得重视。政策制定者应考虑某些政策对人们信任度的直接或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