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盛寿院士(新时代呼唤大医生,而非单纯的手术匠)

过去30年,国人期望寿命由67.0岁增至76.4岁,健康期望寿命由59.8岁增至67.9岁,而且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吸烟、糖尿病五大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影响数亿国人,各个危险因素每年严重造成3500万~1000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损失,换句话说,将有3500万~1000万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因此而严重受损。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是健康中国行动重大疾病防控的重点,面向个人提出了七大健康提议:知晓个人血压,注重合理膳食,定期血脂检测,学习急救措施,自我血压管理,酌情量力运动,防范脑卒中。
以高血压为例,基层高血压控制“三率”低下,知晓率36%,治疗率23%,控制率6%,各亚组血压控制率普遍偏低,农村更差;药物使用也不合理,仅11%的高血压处方中使用了高临床价值药物(指南推荐且价格低于200元/年)。
胡院士指出,在国家层面,党和政府制定了健康中国战略,强调以基层为重点、以预防为主,来推进慢病防治策略。
在过去30年间,我国吸烟所致死亡显著增加;居民每日吃盐量大大超标;过去20年,男女居民身体活动水平分别下降44%和36%,仅体力活动下降就预计增加70万例血管事件。
其次,“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建立了基于社区的防治网络体系,体现了“以预防为主、以基层为重点”的方针,重在构建覆盖全国的心血管病防治网络。
面对我国心血管疾病不断增长的流行态势,我们该如何应对?
健康中国2030战略和健康中国行动,强调立足于全民族的大健康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来提升我国国民的整体健康素质。
有学者估计,如果我们在未来30年内不采取有效、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我国心血管疾病可能会呈“爆发性”增长,心血管疾病负担将持续加重。
如果考虑高血压、 糖尿病、总胆固醇上升等因素, 心血管病事件数将额外增加23%;总体上,心血管病事件数增加约2 130万,死亡增加约770万。
他介绍,过去30年期间,我国的心血管救治水平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国的医疗可及性和质量指数进步幅度位列中等收入国家首位。年龄标化的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了28.7%,主要是脑卒中死亡率下降,城市地区降低31%,农村地区降低11.4%。
建立这种新模式需要需要搭建一个科学、标准、规范化的信息互联互通平台,打造基于云平台的远程会诊服务,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助决策工具开发,打造互联网 大数据的医生培训认证平台。
为应对这个转变,他说,“新时代呼唤的是大医生,而非单纯的手术匠。健康教育意识应渗透至每名医师的内心,医生应成为健康知识的传播者。”
不良生活方式流行、心血管危险因素高发、人口老龄化和基层防控能力不足
更重要的是,我们一方面面临着医疗资源绝对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医疗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甚至是不规范使用的现象。
年龄标化的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但发病率仍在升高
胡院士介绍,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已经不是单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医院,正在积极实现两个转变:由单纯的医疗中心向医学中心转变,努力实现把心血管疾病防控的主战场由医院转向社区。
在过去五年期间,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华中阜外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相继建立。
但胡院士指出,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总体仍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由于医疗进步,已发病的患者死亡率降低,而发病人数仍在增加。
胡院士表示,以上各种因素必然导致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持续加重,政府、医院、家庭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据估计,2010~2030年,仅考虑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加,中国35~84岁人群中心血管病事件数增加将50%以上。
首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助力国家整体心血管防控能力提升。
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却门可罗雀。基层对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防控能力堪忧,远远不足以遏制我国心血管病的流行。因此,基层“守门员”对慢病的防控能力亟需加强。
中国老龄人口数量全球第一,预计2027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即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14%以上。
第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正式改版,名称改为《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把心血管健康行为、心血管病康复、心血管创新与转化研究进展放到一个更加重要的地位。
第四,正在建设心血管病防控“互联网 智慧医疗”新模式,建立一个覆盖广、拓展快、扁平化、交互式、横纵交织、不依赖专家的投入,不依赖人海战术的一个慢病防控新模式。
这些省部共建区域医疗中心势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与区域性医学中心相结合,互相促进,从而提升我国整体的心血管疾病防控能力。

促进心血管健康的国家策略:以健康为中心,以预防为主
第五,致力于打造国家级健康管理及科普教育平台,积极组建新媒体矩阵,增强社会大众每个人作为自己健康责任第一人意识。心血管疾病是生活方式病,因此,“大医生”在各类平台传递健康知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从医疗中心转变为医学中心:将心血管防控主战场转向社区
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提出了明确的指标,从防治效果、早期发现和管理、危险因素控制、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等各个方面遏制心血管疾病的流行。
11月1日,在中国心脏大会(CHC)2019、深圳心血管健康和疾病防控论坛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指出,我国心血管疾病仍呈明显的增长态势,心血管疾病负担将持续加重。而应对策略就是,要将过去“以疾病治疗为主”的思想,彻底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心梗后,吃他汀、阿司匹林和ACEI复方制剂更有益!欧洲多国SECURE研究
19年前,Wald和Law创造了“polypill”这个术语来表示固定剂量的药物组合(单片复方制剂),通常包括阿司匹林、他汀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他们曾估计,所有≥55岁的成年人如果服用这样的单片复方制剂,将减少80%以上的心血管事件。杨进刚阜外2023-09-29 17:22:04
0000TAVR术后传导阻滞,希浦系统起搏优于传统右室起搏!阜外医院华伟团队研究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是中高危主动脉瓣病变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由于主动脉瓣临近心脏传导系统,术中存在传导系统损伤、需要植入起搏器的风险。而传统右室起搏可增加此类患者的房颤及心衰风险,希浦系统起搏被认为是目前最为生理性的起搏方式。杨进刚阜外2023-09-21 13:31:23
0000英研究称:睡得香,吃得会更健康
一项来自英国的研究提示,睡眠时间较长的人,饮食相对更健康。研究人员发现,平素睡眠时间较短(每晚5~7小时)的人如果延长睡眠时间,其从饮食中摄入的糖就会明显减少——比睡眠时间较短的人减少9.6g。另外,睡眠时间延长后的人摄入的脂肪、碳水化合物也会减少。正在吃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者,手术期间该如何管理?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指南
8月11日,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发布临床实践指南,针对长期接受口服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择期手术围术期的抗栓治疗策略,提出了44条建议,包括2条强烈推荐的建议以及42条有条件的建议。2条强烈推荐的建议为:1、接受华法林治疗的房颤患者,因择期手术/操作需要中断华法林治疗时,不建议用肝素桥接治疗。2、对于正接受华法林治疗、需要植入起搏器或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患者,建议继续应用华法林。杨进刚阜外2023-09-29 12:37:37
0000阜外研究显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TAVR术后心功能可持续改善
目前国际上已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作为心外科瓣膜置换术高危或有禁忌证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但这类患者行TAVR后心功能的变化特点和规律少见报道。阜外医院吴永健、赵振燕等发现,外科换瓣手术禁忌或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STS)评分高危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接受TAVR治疗后,6个月内心功能可获得明显且持续的改善,其中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改善尤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