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医院乔树宾研究团队发现(心脏移植后,冠状动脉病变症状常不典型)
阜外医院乔树宾教授研究团队通过对454 例心脏移植术后患者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发生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的患者往往缺血症状不典型,弥漫性闭塞病变发生率较高。冠脉介入治疗是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的主要治疗手段。 据报告,2012年9月至2018年6月期间,阜外医院共进行454例心脏移植手术,移植前供体心脏冠状动脉均正常。 8例患者因确诊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接受冠脉介入治疗,其中男性7例。 这些患者行心脏移植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42岁,术后至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时间为6.1年。 其中,仅4例(50%)有典型胸痛症状,其余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恶性、头晕等而住院。 药物洗脱支架成功治疗11处病变。术后电话随访,平均随访31.4个月期间,4 例患者冠脉造影复查,3 例患者有3处靶病变发生支架内再狭窄,2 例患者有6处病变为闭塞性病变再次接受冠脉介入治疗。未行冠脉造影复查的4 例患者中,2 例因心血管事件死亡。 研究者指出,对于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冠脉介入治疗具有手术成功率高、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等优点。另外,他汀类药物能够提高这些患者的生存率。 需要注意的是,冠脉介入治疗后靶病变再狭窄发生率仍然很高,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为35% ~100%,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为20% ~56%。该研究接受冠脉造影随访的4 例患者中,3 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稍高于文献报道,可能与样本量少有关。 研究者表示,冠脉介入治疗被认为是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的一种缓解性治疗方案,并不能阻断其进展。目前,再次心脏移植被认为是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患者的唯一确切治疗方法,但再次心脏移植会增加远期死亡率。因此,冠脉介入治疗仍然是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的主要治疗手段。 来源:田宏伟,乔树宾,黄洁,等. 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特点和介入治疗八例分析.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 761-764.
多次测血压数值不同,房颤风险高!美国研究
高血压是众所周知的房颤的危险因素。近日,西雅图心血管健康研究室学者发表的一项基于两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最新分析发现,多年内收缩压和脉压的变异性越大,亚临床房性心律失常的患病率就越高。研究者认为,纵向血压评估,而不是目前的血压值,可能更有助于确定老年人房性心律失常的高风险。【海峡会2019】邓锡伟:SGLT2 抑制剂成心衰治疗基石之一
近20年来,心衰的流行渐重,但死亡率的降低却较为迟滞。其中糖尿病与心衰可谓“狼狈为奸”,有研究显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10%~30%合并心衰,而慢性心衰患者中多于30%合并糖尿病。中国澳门锡心医疗中心心脏科邓锡伟医生将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临床实际病例指出,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降糖药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跨界”成为治疗慢性心衰的有力手段。JAMA文章称,院内心脏骤停患者不应低温治疗,死亡风险更高
对于心脏骤停昏迷患者,相关指南共识推荐应实施目标温度管理,但近期发表于JAMA上的一项研究显示,这一招或并不适用于在医院内发生的心脏骤停。该研究共分析了全美355家医院2002-2014年26183位院内心脏骤停复苏成功患者,其中有1568人接受了低温治疗。研究者选取了其中1524位接受低温治疗的患者,以及与之匹配的3714位并没接受目标温度管理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