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研究(阿托伐他汀等亲脂性他汀类药物能防肝癌,亲水性他汀无效)
研究还显示,在有或无肝硬化或抗病毒治疗的亚组分析以及几项敏感性分析中,结果相似。
研究显示,与未用他汀类药物者相比,使用亲脂性他汀类药物可相对降低44%的新发肝癌风险,绝对风险降低4.8%。
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估计,近两成国人有肝病,其中乙肝患者9000万,丙肝患者1000万,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73~3.1亿,酒精性肝病患者6200万,肝硬化患者700万(0.5%),每年新发癌症46万例。
研究者表示,在其他肝病患者中评估他汀类型、剂量、应用时间对个体影响也很必要。比如一提到他汀类药物,通常就会联系到非酒精性肝病,因为这些患者多伴有多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而他汀作为预防性药物,某种意义上具有一石二鸟的作用。
但研究未发现亲水性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可显著降低肝癌风险。
[1] Simon TG, Duberg AS, Aleman S, et al. Lipophilic Statins and Risk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Death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Viral Hepatitis: Results From a Nationwide Swedish Population. Ann Intern Med. 2019 Aug 20.
此外,尽管肝脏相关死亡事件较少,但使用亲脂性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24%死亡风险,但非亲水性他汀类药物没有此效果。
研究者指出,这项研究的结果有必要在其他前瞻性队列中进行验证。此外,还需要严谨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去进一步比较不同类型他汀类药物对肝癌的预防作用,评估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适宜时机。
肝脏疾病也是影响国人的重要疾病。
来源:
其次,亲脂性他汀类药物可通过细胞膜被动吸收到细胞中,而亲水性他汀类药物需要载体介导来转运,而严重肝纤维化患者的这种转运能力下降。
为什么亲脂性他汀类药物在预防肝癌方面优于亲水性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伤肝?
这项研究收集了瑞典国家注册处63279例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患者资料,并对其中8334例患者(6554例服用亲脂性他汀类药物,1780例服用亲水性他汀类药物)匹配了8334例未用他汀类药物者进行了分析。
此外,亲脂性他汀类药物可通过诱导G0 / G1细胞周期停滞,抑制Ras / Raf / Med / ERK信号传导触发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
其中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定义为至少30个累积限定日剂量。中位随访8年期间,616人罹患肝癌,1803人死亡,其中462人为肝脏相关死亡。
临床上,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是亲脂性他汀类药物;瑞舒伐他汀和普伐他汀为亲水性他汀类药物。
而有研究显示,非酒精性脂肪肝已成美国肝癌主要病因。而且非酒精性脂肪肝引发的肝癌,患者生存期更短,肿瘤分期更晚,接受肝移植可能性更低。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的大幅攀升:由2003年的17%攀升至2012年的22.4%。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2] Global liver disease burdens and research trends: Analysis from a Chinese perspective. J Hepatol,2019, 71(1): 212-221.
不过,与未使用他汀类药物相比,使用亲脂性他汀类药物和亲水性他汀类药物均显著降低10年死亡率。
近期一项纳入1.6万余人的瑞典研究发现,亲脂性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罹患肝癌风险和死亡风险。
[3] Younossi ZM, Otgonsuren M, Henry L, et al. Association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2004 to2009. Hepatology, 2015,62(6): 1723-30.
研究还发现,亲脂性他汀类药物这点好处取决于剂量和使用持续时间,其中至少应用600个累积限定日剂量时,肝癌风险最低。这相当于服用约2年的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
一则临床前研究表明,在阻止病毒复制、增强抗病毒治疗和刺激抗肿瘤免疫方面,亲脂性他汀类药物更占优。
中国传统农民心血管不健康:近九成健康度为“差”
在中国保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北方乡村生活的居民中,拥有理想心血管健康者有多少?近期,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英贤等在1万余人中进行的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近九成人心血管健康状况较差,拥有理想心血管健康者仅0.1%。杨进刚阜外2023-07-31 14:05:45
00001/4的心梗患者4年内发生心衰
乌特勒支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者发现,1/4的心梗患者会在首次心梗后4年内发生心力衰竭。研究纳入24745例首次心梗患者,且均无心衰病史。随访3.7年中,有6005例(24.3%)患者发生了心衰。研究者发现,糖尿病、房颤、外周动脉疾病、慢阻肺与高血压分别是心梗患者的心衰风险增加44%、63%、38%、28%和16%。欧美糖尿病协会联合发表共识:应积极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
2018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就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管理联合发表了共识。共识更新了临床上治疗高血糖的一些新的方法,其中包括几种新的降糖药物,这些降糖药物能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主要心血管事件,能控制ASCVD的危险因素。共识针对合并有ASCVD、慢性肾脏疾病、慢性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制定,不包括严重高血糖患者的处置。BMJ文章反对世卫组织“减量”饱和脂肪建议
去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就成人和儿童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发布了指南草案。其中一条就是饱和脂肪摄入(奶酪、全脂牛奶、黄油等食品中含有)不超过日总能量需求的10%,并建议用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油性鱼类、菜籽油、坚果或种子中含有)替代。但是近期这一建议遭“喷”,其中对“打杀”反式脂肪酸毫无异议,主要为饱和脂肪抱不平。贫血使对比剂肾病风险增加82%!兰州学者研究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学者近期发表的一项Meta分析中,研究者发现贫血是对比剂肾病的危险因素,使对比剂肾病风险增加82%,无论是否有肾功能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