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研究称(受教育程度越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越高,吸烟是主因)
教育水平与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超过70%的可归因于生活方式因素,吸烟的影响最大,而饮食只起到了很小的作用。
这项分析来自西班牙早期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PESA)研究,对40~54岁的4025名最初没有症状或血管疾病的受试者进行的前瞻性分析,这些受试者来自西班牙一个城市的一家银行。
研究者指出,还有29.5%的教育-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性不能用饮食或吸烟来解释,应进一步研究教育水平和弥漫性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潜在机制,包括其他行为因素。
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定义为检测任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冠状动脉钙化评分至少为1分)的发生率为62.7%。13.5%的受试者存在4~6个血管部位存在广泛性动脉粥样硬化;在6.2%的女性和18.0%的男性中观察到广泛性动脉粥样硬化。
在对年龄和性别进行调整后,研究小组发现,吸烟状况和每天吸烟的数量与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显著相关,而饮食模式则变得不显著。
西班牙马德里拉巴斯大学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教育水平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似乎是由是否吸烟以及吸烟量决定的。
研究者认为,“较低的教育水平可能通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的发展而增加心血管风险,在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群中,禁止吸烟是一项关键的预防战略。
总的来说,这三个生活方式因素贡献了70.5%的教育水平对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吸烟状态占34.9%,每天吸烟32.1%,饮食模式仅占3.5%。
该研究中,在校正年龄、性别和收入后,与上过大学的人相比,没上过大学的人患广泛性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显著增加46%。
来源:Lidia Redondo-Bravo et al. Does Socioeconomic status influence the risk of 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 a mediation model. J Am Coll Cardiol, 2019,74:526-535.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美国DPP研究未能重复大庆研究结果!糖尿病前期生活方式干预未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2~3倍,理论上,在糖尿病前期尽早进行干预,更有可能会降低心血管风险。针对糖尿病预防的大庆研究显示,随访23年和30年时,生活方式干预可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和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2019年,吸烟致240万国人死亡!Lancet全球烟草危害地图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今年的主题为:承诺戒烟(Committoquit)。近日,Lancet连发三篇文章警示了烟草对公众的危害。研究显示,2019年,全球吸烟人数达11.4亿,消耗了7.41万亿卷烟当量的烟草(相当于日耗203亿支)。中国烟民最多达3.41亿,烟草消耗量占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杨进刚阜外2023-09-16 13:12:49
0001北大人民医院学者揭秘左右心室做功顺序:收缩期因人而异,舒张期右心室始终在前
近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学者在本刊发文报告,在健康人群中利用双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观察到,左、右心室收缩期及舒张期做功顺序具有一定的规律:收缩期做功顺序因人而异,但舒张期右心室做功始终早于左心室。根据这一发现,研究者认为,“根据正常状态下心室间机械做功的顺序优化起搏器程控参数,选择优化舒张期心脏做功顺序,可能是未来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起搏器参数优化的终点指标。”医生过劳猝死:仅是健康问题冰山一角!重庆学者107名医生猝死分析
近些年,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致猝死事件屡见报端,医务人员成了猝死高发群体。我国重庆学者发表的一项研究分析显示,2008至2018年十年间,在工作压力过大的情况下,我国医务人员中发生了107起猝死,抢救成功率为2.80%。研究分析发现,猝死多发生在年龄39岁的年轻医师;男女比例为7.75:1。杨进刚阜外2023-09-06 17:48:22
0000中国胸外按压救人理念曾领先西方一千多年!阜外医院敖虎山等撰文
阜外医院敖虎山等在JCardiothoracSurg杂志发表文章回顾了我国心肺复苏的发展历史,并指出我国心肺复苏发展起步较早,中国最早的关于胸外心脏按压等复苏抢救的详细记载要早于西方约一千多年。但作者也指出,现在中国的心肺复苏学术发展和实施已经落后了。作者介绍,我国心肺复苏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历代医书典籍均有记载和论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杨进刚阜外2023-09-04 16:10:15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