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首次报告中国患者从发病至急诊介入时间:平均5.5小时,远远长于美国和日韩
中国医学科学院杨跃进教授牵头的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近期公布了一项新的分析。该研究发现,对于中国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果接受急诊介入治疗,从症状发作到介入治疗的平均时间为5.5小时,明显长于其他国家的数据。研究也发现,越晚开通冠状动脉,再灌注效果也就越差。
作者称,这是首个中国有关从症状发作至再灌注治疗的研究,发现这一时间远远长于其他国家的数据,如,美国2000年是3.9小时,2013年日本是2.25小时,韩国2008年是4.6小时。而且,中国68%的患者在3-12小时之间得到治疗,而其他国家则是3-6小时间得到治疗。

图 中国STEMI患者从发病至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时间分布
该研究入选了从发病到接受再灌注治疗30小时之内的3877例患者,总死亡率3.2%。在6小时内如果能开通血管的患者,死亡率为2.7%,6-12小时为3.4%,超过12小时则达到4.09%。但在校正混淆因素后,差异不再有统计学意义。
但如果以ST段回落<50%作为没有充分再灌注的指标,6小时内未有效再灌注的比例有16.7%,6-12小时为19.2%,而超过12小时的患者则达到24.3%。多因素校正后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研究也发现,至省级医院就诊的患者可能由于交通拥堵等问题,从症状发作到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时间反而较长。

作者指出,由于中国没有建立区域性的心肌梗死救治网络,存在无序转运和较为严重的救治延迟现象,中国心肌梗死救治还面临挑战。
来源:Song F, Yu M, Yang J, et al. Symptom-Onset-To-Balloon Time, ST-Segment Resolution and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Undergo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China: From China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gistry. Am J Cardiol. 2016 Aug 13. [Epub ahead of print]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红皮书——《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
JACC研究:辅助生殖技术孕育的儿童患高血压风险高
根据瑞士瑞士伯尔尼大学医院学者在JACC上发表的一项研究,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孕育的儿童存在血管老化,早期就发生高血压。1978年发展起来的辅助生殖技术(ART)已经帮助了数百万不能自然受孕的个人和家庭。最常见的ART方法是体外受精和细胞质内精子注射,在植入前能使配子和胚胎暴露于多种环境因素中。目前,全球通过ART孕育的儿童超过600万人。中国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抗感染药物不应作为常规,不建议在病因未明时使用激素
对于发热待查的相关研究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了。为了规范诊疗,《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并发布了《中国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废除“原因不明的发热”之前"feverofunknownorigin"被译为原因不明的发热,但共识建议,目前应统一命名为“发热待查”。其次,将发热待查分为经典型发热待查、住院患者的发热待查、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发热待查和HIV感染者的发热待查4类。河北医大二医傅向华等发现,桡动脉介入治疗时桡动脉痉挛率达75%,硝酸甘油可有效缓解痉挛
桡动脉痉挛是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尤其在穿刺和导丝导管上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可引起穿刺失败、前臂疼痛、内膜损伤。据报道,桡动脉痉挛发生率可达20.0%~51.3%。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傅向华、毕希乐等人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发现,在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的过程中,桡动脉痉挛发生率高达75%,而硝酸甘油这一扩血管药物可有效缓解桡动脉痉挛。Circulation刊发文章提出心血管病精准治疗概念框架:针对脂蛋白、炎症、代谢、血小板和凝血靶标,多种新药决择有依据
近期,Circulation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提出了心血管病精准治疗概念框架。作者认为,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事件发生12个月后,还可以考虑延长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时间,或联合使用低剂量利伐沙班和阿司匹林。这些多针对不同病理生理学靶点的新药,已经在大型且良好实施的临床试验得到证明。杨进刚阜外2023-08-17 11:20:59
0000中国顶级专家评出未来20年20个最重要的健康问题: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居前三
近期,“未来20年我国可预防的重大疾病和健康问题研究”结果近期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美国公共卫生杂志(AmericanJournalofPublicHealth)发表,并同期发表了4篇述评,该刊编辑在文章中称,这是来自“中国公共健康的声音”,是该刊关注亚洲地区的公共卫生问题的“里程碑式的文章”。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1:45:34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