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抗感染药物不应作为常规,不建议在病因未明时使用激素)
断性治疗应局限于疟疾、结核感染等可凭借疗效做出临床诊断的特定疾病,不应作为常规治疗手段。
既往史与个人史非常重要
对于发热待查的相关研究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了。为了规范诊疗,《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并发布了《中国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热程与疾病有关
一般来说,热程短(数周),有乏力、寒战等毒性症状者,在抗菌药物应用、病灶切除、脓肿引流后发热即终止,全身情况也随之改善,有利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随着CT、MRI等影像学技术的普及,肿瘤性疾病易于被早期发现,在发热待查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
常见的病毒感染3周内有自愈倾向,故发热待查的病程时间定义为超过3周。
另外需注意了解既往发热病史、用药史、外科手术史、输血史、动物接触史、职业史、业余爱好史及旅游史等。
其他疾病约占10%,包括药物热、肉芽肿性疾病、栓塞性静脉炎、溶血发作、隐匿性血肿、周期热、伪装热等。
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在发热待查中所占的比例近年来有所上升,占20%~30%。成人still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是年轻发热待查患者的常见病因;而老年发热待查患者中,风湿性多肌痛/颞动脉炎等的发病率日渐上升。
低热待查与发热待查病因不同,部分年轻女性低热待查患者,病程可长达数年,一般情况良好,多次检查未发现阳性结果,可能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对于体温>40 ℃的发热,或可能有脑组织损伤或感染性休克风险的患者,可在退热药物的基础上,用冷水或冰水擦拭皮肤或擦拭皮肤后使用风扇、冰毯和冰袋增加水份的蒸发。
完善的病史采集需包括完整的热程记录、热型分析、伴随症状、外院检查结果及详细的病史。
需每日观察评估一次患者的一般情况,检查皮肤、甲床、淋巴结、五官、心、肺、肝、胆囊、脾、外阴及肛门、脊柱与四肢及神经系统等。对新出现的尤其是一过性的症状和体征,一定要引起重视。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对于体温在39~40 ℃的发热,应积极使用物理降温及退热药物使核心体温降至39 ℃以下;同时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不推荐在体温调控机制正常时单独使用物理降温。
先考虑常见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
之前"fever of unknown origin"被译为原因不明的发热,但共识建议,目前应统一命名为“发热待查”。
废除“原因不明的发热”
经典型发热待查:发热持续3周以上,至少1周系统检查仍不能确诊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患者必须同时满足发热待查定义中热程和体温变化的要求,发热应该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与疾病进程密切相关。有些患者虽病程长,但发热仅为一次,不能以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来考虑。
不推荐PET作为常规筛查手段
按以下思路顺序进行病因诊断与鉴别诊断,则可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即先考虑常见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其次,考虑常见疾病的少见临床表现;再次,考虑少见疾病的临床常见表现;最后,慎重鉴别少见疾病的临床少见表现。
不推荐PET-CT/PET-MRI作为所有发热待查的常规筛查手段。PET-CT的意义在于指示可疑病灶部位,为下一步的检查指明方向,不能仅凭PET-CT的结果做出诊断。
抗感染药物的应用不应作为常规诊断性治疗的手段。
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所占的比例近年来有所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类风湿关节炎等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虽为该类型疾病中的常见疾病,但由于这些疾病症状典型,诊断较为简单,在发热待查患者中所占比例较小。
肿瘤性疾病:影像学技术普及使比例下降
检查措施需注意两个原则:特异性高和从无创到有创。在诊断困难的病例中,必要时可多次重复有创检查,以获取临床线索。
肿瘤性疾病:血液系统肿瘤、实体肿瘤中的肾上腺样瘤、胃肠道肿瘤(尤其是结直肠肿瘤)和中枢系统肿瘤相对常见。
热程中等(数月),呈渐进性消耗、衰竭者,以肿瘤多见。
发热处理
患者的既往史与个人史非常重要,特别是一些流行病学史对于感染性疾病意义重大,往往是诊断的关键,例如布鲁菌病多见于从事畜牧业(尤其是为动物接生)的人群中。
体温≤39 ℃的发热,建议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而无需处理发热。
感染性疾病长期以来一直是引起发热待查的最主要的病因,以细菌感染占多数,病毒次之。
系统全面的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隐血、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培养(3次不同部位不同时间抽取)、胸部X线片和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仍未明确病因。
来源:《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7, 35( 11 ): 641-655.
热程长(数年),无毒性症状,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有利于结缔组织病的诊断。
欢迎购买《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同性恋者及静脉药瘾者的发热待查常以艾滋病或合并机会性感染的可能性较大;冶游史需考虑性传播疾病;有生食习惯者需考虑寄生虫疾病。
原则上不建议在病因未明的发热患者中使用激素,尤其不应作为退热药物使用。
经典型发热待查,是指发热持续3周以上,口腔体温至少3次>38.3 ℃,或至少3次体温在1 d内波动>1.2 ℃,经过至少1周系统全面的检查仍不能确诊。
其次,将发热待查分为经典型发热待查、住院患者的发热待查、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发热待查和HIV感染者的发热待查4类。
体温监测应保证每天至少4次,考虑中枢系统发热发热时,可同时测量多部位体温。
引起经典型发热待查的病因超过200种,可以归纳为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和其他疾病4类。患者应为完善系统全面检查后仍不能确诊的患者。可解释约85%的发热待查病因。
我国学者证实“周末效应”:20种疾病非工作时间入院死亡风险增加
从上世纪70年代,有研究者发现,周末出生的婴儿死亡风险要高于平时。随着类似研究的发表,之后有人将非工作时间入院死亡风险增加称之为“周末效应”。近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YanfengZhou等进行的研究发现,“周末效应”与20种疾病的死亡风险增高相关。50×50×50,美国提出“战胜”心血管病路径!Circulation特别报告
近期,Circulation杂志发表特别报告。报告指出,要战胜心血管病,所有居民需要实现理想的心血管病健康状况。【下载原文】美国心脏协会定义的心血管健康包括7个指标:不吸烟、健康饮食、身体活动、体重、血压、胆固醇和葡萄糖,即“简单生活7法则”。有研究发现,心血管健康状况评分每增加1分,早发心血管事件降低27%、全因死亡降低20%、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31%。杨进刚阜外2023-09-14 21:49:31
0000血压控制不佳,加药还是加量,答案并不简单!美国真实世界研究
临床上,有些高血压患者吃着降压药血压还是控制不住,此时是应该加用另外一种降压药还是原有降压药物加量呢?10月5日,美国《内科学年鉴》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为进一步控制血压,大约3/4的患者选择加大药物剂量。虽然在降压方面不如增加药物种类,但依从性较高。常喝咖啡,可防慢性肝病!英国50万人研究
近日一项英国研究对近50万人的研究发现,经常饮用各种咖啡,不管是研磨的还是速溶的,还是脱咖啡因咖啡,均与慢性肝病以及其他类型肝病罹患风险和死亡风险降低有关。研究显示,与经常不喝咖啡的人相比,经常饮用者罹患慢性肝病降低了21%,慢性肝病或脂肪肝的风险降低了20%,慢性肝病死亡风险降低了49%。研究显示,这种保护作用在应用研磨咖啡的人群中最为明显。柳叶刀:急重症患者过度给氧是火上浇油
从1885年,就有氧气治疗了。不过对重症患者常规自由氧疗(LiberalOxygen),真的适宜吗?近期一项加拿大学者发表在Lancet上的Meta分析显示,对于急症患者,自由氧疗不但不会改善预后,而且较之保守氧疗还会增加近期和远期死亡风险。自由氧疗定义为客观数据显示氧疗目标较高;保守氧疗指氧疗目标较低或为室内空气。杨进刚阜外2023-08-16 11:40:56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