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VR治疗主动脉二叶瓣,女性并发症发生率高!JACC介入子刊华西医院陈茂等研究

接受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的二叶主动脉瓣患者是一个独特的群体,手术风险评分较低,但解剖结构具有挑战性。
华西医院陈茂等研究发现,这类患者中,女性患者合并症较少,男性患者的1型二叶主动脉瓣比例较高,钙化较多,主动脉根部较大。
另外,男性除需要第二次瓣膜植入外,手术并发症较少,而女性有更多的血管并发症和出血,但1年生存率在性别之间没有差别。
研究纳入225例严重主动脉狭窄的二叶主动脉瓣女性患者和285例男性患者,TAVR置入第一代瓣膜(Venus-A瓣膜)。男性和女性的年龄和STS-PROM评分均具有可比性。
研究发现,男性比女性有更多的合并疾病,如慢性肺病、既往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和严重主动脉瓣反流。男性患者有更多的Sievers 1型二叶主动脉瓣(53.2% vs. 39.3%)、钙化更严重,主动脉根部直径更大。
女性的0型二叶主动脉瓣比例高于男性(59.4% vs. 44.7%),跨主动脉瓣峰值速度显著高于男性(5.2 米/秒 vs. 4.8米/秒)。
男性更有可能二次瓣膜植入(15.9% vs. 6.3%),但女性有更多的血管并发症(12.9% vs. 4.9%)和出血(11.1% vs. 5.3%)。
出院时,女性的平均跨瓣压差较高,轻度以上瓣周漏发生率低。
研究者分析,虽然女性也比男性合并症少,但二叶主动脉瓣增加了瓣周漏的发生率(5.9%)和更高的残余跨瓣压差,这可能抵消较好的基线特征的影响。在先前的研究中,使用第一代瓣膜进行TAVR的三尖瓣患者中,轻度以上瓣周漏发生率为2.7%。
不同性别患者的1年全因死亡没有差异。
男性1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是肌酐水平(HR=1.13)和升主动脉直径>45 mm(HR=3.73),对于女性患者而言,出血(HR=4.62)是1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同期述评中指出,出血和血管并发症在接受TAVR的二叶或三叶瓣膜患者中不少见。建议选择具有更好输送功能装置,并在可行的情况下避免应用高剂量肝素或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可能对女性患者更有益。
有研究发现,我国主动脉二叶瓣人群具有以下特点:(1)二叶主动脉瓣是我国 65 岁以下人群主动脉瓣狭窄主要病因之一,仅次于风湿性病变(20.4% vs. 56.6%);
(2)我国 TAVR 患者年龄低于国外患者, 但瓣膜钙化更严重,且接受 TAVR 治疗的主动脉二叶瓣狭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国外(47.5% vs. 2.0%~10.0%);
(3) 我国二叶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以 Sievers 0 型常见,国外患者则以 Sievers 1 型常见
来源:
[1]Jing-Jing He, et al. Sex Difference in Outcomes Following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in Bicuspid Aortic Stenosis. J Am Coll Cardiol Intv. 2022, 15 (16) 1652–1660.
宣武医院学者: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成功率相似,但机器复苏更省人力
“立即压、使劲压、不断压”,但是在心肺复苏急救中这样按要求进行胸外按压多会疲劳,那么应用心肺复苏机是否比徒手心肺复苏效果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王涛等进行的研究显示,二者复苏成功率相似,同样有效,但心肺复苏机更省人力,值得推广。在家测血压,防病更有效且更省钱!农村居民更获益
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指出,家庭自测血压更能反映真实血压,对于预测心血管事件价值更大。但关于家庭血压监测的经济学影响的证据有限。根据近期一项研究,从长远来看,家庭血压监测可以明显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心梗和脑卒中风险,进而节省医疗费用,尤其是农村地区。通过分析2019年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的数据,预测了2019~2039年心梗和脑卒中的累积病例以及与心血管病相关的医疗费。普通人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心脏病死亡风险倍增
有关质子泵抑制剂的心血管安全性一直存在争议,但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这类药物与氯吡格雷之间的相互作用。FDA还发出两药联用的风险警告。后来还有研究发现,对于高危心血管病患者不管是否服用氯吡格雷,应用PPI会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阜外医院手术治疗儿童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效果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阜外医院张旌等报告,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是治疗儿童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的有效治疗方案,术后患儿症状及心功能明显改善,远期效果满意,手术效果与国际先进水平相似。研究入选接受改良扩大Morrow手术的50例HOCM患儿,47例患儿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1例术后因停机困难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120h脱机后出院,2例术后死于肺部感染;3例发生三度房室阻滞。压力诱发心肌缺血,并不少见!广东省医耿庆山等文章
近日,广东省人民医院耿庆山等撰文指出,精神压力诱发的心肌缺血并不少见,患病率波动在12%~75%,好发于独居、未婚、女性、抑郁焦虑及合并冠心病等人群。但当前人们普遍忽视精神压力这一非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作者介绍,在人受刺激后,比如一场地震、洪水、战争等骤起而消后,心因性住院率及死亡率会明显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