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是否还需要人工呼吸(瑞典研究称,旁观者仅胸外按压,使30天存活率翻倍)
作者认为,这一发现支持应进一步推广不间断的胸外按压,以挽救更多的生命。
来源:Gabriel Riva, et al. Survival in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fter Standar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r Chest Compressions Only Before Arrival of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Nationwide Study During Three Guideline Periods. Circulation.2019,139: 2600-2609.
Circulation杂志刊登了瑞典全国2000~2005、2006 ~2010和2011~2017年三个时间段,在急救人员到达之前旁观者对猝死患者应用心肺复苏情况。
另外,研究还支持,对于长时间的旁观者心肺复苏,同时进行人工呼吸可能效果更好。
研究共分析了30 445例院外心脏骤停者,其中40.0%没有接受心肺复苏,39.2%接受了标准心肺复苏,20.8%接受了仅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
述评作者称,这一发现支持目前的指南,即在旁观者不愿意或无法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首先推荐仅进行胸外按压。
但对于于心脏骤停的婴儿和儿童,除非旁观者不愿意或无法提供人工呼吸,否则还应进行胸部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心肺复苏。因为大多数儿童心脏骤停有窒息的因素。
而同时进行人工呼吸是否优于仅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作者认为,“还需要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来证实。”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对于公众场合发生猝死的救治,有些人不愿意口对口人工呼吸,那么仅进行胸外按压,效果如何呢?
研究还发现,在急救人员到来之前,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的比例增加了一倍,从40.8%增加到68.3%,几乎完全由旁观者实施仅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所驱动。而在同一时期,30天的生存率几乎翻了一番。
研究发现,无论是否进行人工呼吸,只要胸外按压,就能将猝死的救治成功率增加一倍,而有人工呼吸的心肺复苏仅仅有小幅的生存率增加。
同期刊发的述评标题为“是否需要人工呼吸,这是个问题。”

“坏胆固醇”达标是想当然?BMJ循证子刊回顾35项随机对照试验
BMJ循证医学杂志在线发表的一项对现有数据的分析显示,设定LDL-C水平的目标,以避免心脏病和死亡,这似乎只是想当然,数十年的研究并未能证明LDL-c达标带来任何获益。根据临床指南,已经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糖尿病患者、LDL-C水平≥190mg/d和10年心血管风险≥7.5%的人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中高风险人群,这些患者需要应用降脂药物治疗将LDL-C降低至目标水平。中年女士生理性潮热,预示心脏病风险高
女士们一到中年,尤其是在绝经期,多会有潮热,而近期一项来自瑞士的研究显示,年轻一点的女士常发生潮热可能还预示较高的心脏病风险。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冠心病密切相关,而保护内皮细胞功能在防治冠心病中尤为重要。而该研究显示,40~53岁较年轻女士出现潮热以及生理性潮热发生次数,多与内皮功能障碍相关。有房颤,易发生认知功能受损!280万人Meta分析
近期,EPEuropace发表的一项覆盖280万人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提示,房颤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风险显著增加,合并中风的患者风险更高。Meta分析显示,在一般人群中,随访3.8~25年,房颤患者的认知功能受损风险增加39%;而在中风后患者中,随访0.25~3.78年,房颤患者的认知功能受损风险增加1.7倍。阜外医院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经验:3/4可达到彻底剥脱
目前,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是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的最佳治疗方式,术后肺动脉压力阻力改善情况是影响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远期预后的主要因素。阜外医院刘盛、宋云虎等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术后残存堵塞肺段数在0~2个为理想的残存堵塞肺段数,此时可获得最佳的血流动力学改善结果。美国糖尿病协会发布2019版新标准:强调减肥、戒烟、不喝甜饮料,胰岛素退居二线
近日,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发布了2019版糖尿病管理标准,这部指南强调“以患者为中心,考虑每一位糖尿病患者的多种健康与生活因素”。新版标准与美国心脏病学院(ACC)密切合作,首次将ADA的心血管病防治建议与ACC协调一致。这份长达193页的新指南,其中更新和变化见下:1.糖尿病的诊断:同一样本两种异常检测值来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