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医院姚焰等研综述(不可到达区起源室性心律失常该怎么办)
左心室顶部是左心室心外膜起源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好发部位之一,该区域解剖结构复杂,且毗邻冠状动脉,导管消融风险大、成功率低,是目前消融领域的难题。
标测第一步是仔细分析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心电图,根据上述标准判断可能的起源。首选在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时行激动标测。
冠状静脉窦、心内膜侧邻近部位、心包穿刺等为消融提供了多种路径选择,但均应警惕冠脉损伤。
其次标测主动脉窦,经股动脉将导管送入主动脉根部,分别在左冠窦、右冠窦及两者交界处标测。随后将导管跨越主动脉瓣,标测左冠窦下方左心室心内膜或AMC。当上述部位未标测到激动很早的位点时,建议标测RVOT。
除此之外,姚焰团队发现左心室顶部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存在消融“延迟效应”,即在心内膜侧或GCV 最早激动点谨慎消融,如有效则重复放电3 次左右,即使VAs 再发亦结束消融,68% 的术后即刻未成功的患者在术后3 个月随访时室性心律失常消失。

电生理医师对于不可到达区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常常束手无策,应用上述所有消融方法的即刻成功率也不到一半,目前的主要策略是在GCV 或心内膜侧邻近部位消融,少数患者可尝试在交通支静脉消融。
当GCV/AIV 消融不可行或不成功,或者间隔支静脉标测到最早激动点时,在心内膜侧邻近部位消融很可能成功。
阜外医院姚焰、赵明昊结合相关研究数据指出,体表心电图可辅助病灶定位但常常存在偏差,深入理解解剖关系、系统而精确地标测,是消融成功的关键。
心大静脉(GCV)远端和前室间静脉(AIV)近端走行其中,将该区域一分为二,上方区域因邻近冠脉,常被覆厚脂肪层,导管消融严重受限,被称作“不可到达区”,而下方或侧边区域行心外膜导管消融相对容易,被称作“可到达区”,实际上少数患者在“不可到达区”也能标测或消融。
若上述方法均不可行或不成功,最后可考虑经心包穿刺途径消融。
左心室顶部是指在心外膜近似扇形区域,尖部为左主干冠状动脉(冠脉)分叉处,两边分别为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冠脉,以左主干分叉处至左前降支第一间隔支距离为半径所划的弧线构成了左心室顶部下缘(图1A)。
首先在最早激动点消融,必要时再消融最佳起搏标测位点,因为两者常常不一致。如果在GCV/AIV 标测到最早激动点,可先于此处消融。
来源:赵明昊,姚焰.左心室顶部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中国循环杂志,2019,34:517.
阜外医院颜红兵等研究称,三分之一吃倍林达的患者出血,但均为轻度出血,影响阿司匹林的使用
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的冠心病患者,如果出血,常会导致不恰当停药,进而带来不良后果。那么临床上联用这两种药的冠心病患者,出血比例有多高如何?那些患者更容易出血?阜外医院颜红兵、李健楠等对568例联用这两种药物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分析发现,1年内出血事件发生率高达30.3%(172/568),不过均为轻度出血。这里的出血事件参照PLATO出血定义。补钙,可增加冠脉钙化!JACC子刊研究
在临床上,钙片常用来防治骨质疏松等骨骼相关疾病,但其心血管安全性存在争议。发表在JACC影像学子刊上的一项研究通过血管内超声检查发现,在冠心病患者中,口服补钙可能会导致冠脉血管内钙沉积,但对总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无明显影响。杨进刚阜外2023-09-12 14:01:28
0000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称,非STEMI心脏骤停患者急诊介入无获益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的一项研究提示,在心脏停搏后复苏的患者中,如果没有证据提示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PCI并不能提高90天生存率。对于因STEMI(最严重的心脏病发作类型)而从心脏骤停中复苏的患者,通常是立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然而,尚不清楚这种做法是否有益于无STEMI的心脏骤停患者。本研究是第一个随机对照试验,旨在阐明这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最佳时机。南方医院复杂先心病治疗经验
近期,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报告了该院25例单心室合并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的外科治疗经验。作者发现,这类患者常合并右心房异构,心内畸形复杂,手术治疗仍具有较高死亡率,术后早期院内死亡率高达20%。研究人员观察了25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单心室合并TAPVC患儿,其中院内早期死亡5例,死亡率20%,死亡原因均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经鼻导管高流量氧疗:治疗心衰低氧血症新方法
经鼻导管高流量氧疗(HFNC)是一种新型无创通气方式,近年来凭借其恒温、恒湿的高流量氧气输送能力而广泛地应用于危重患者生命支持。该设备主要包括使流量保持在设定值的流量感受器及涡轮系统(输出装置)、主动加热湿化器、内置加热线路的呼吸管以及与患者端连接的鼻塞系统4个部分。根据患者需求HFNC吸入氧气浓度(FiO2)可以设置为21%~100%,流量通常可以设定在20~60L/min。